作为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十四五”期间长株潭加快一体化发展被寄予厚望。
湘江蜿蜒北上,依次串起株洲、湘潭、长沙三座城市。
由于三座城市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公里,早在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便被提出,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长株潭三地统一了区号,搭建起更密切的交通往来体系。但是,地理的邻近,交通的联系,与真正一体化有很大差距。强省会战略下,省会长沙不断做大做强,株洲、湘潭与其差距日渐拉大,甚至还面临被就近虹吸的苦恼。
进入202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领导小组成立,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重大项目等均已推出。各类资源被调动起来,长株潭三地党政机关也愈发重视,定期汇报、日常调度机制相继建立,一体化工作更趋务实。
长株潭一体化加快,背后有国家区域布局的因素。当前,湖南正在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国际疫情蔓延,加剧了外部环境变化,中国愈发认识到自主创新、产业链安全可控、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性。湖南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探索出一条内陆开放的路子,“十四五”期间湖南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科技含金量,符合湖南自身的利益,也契合国家战略需要。
2020年长株潭GDP约为1.76万亿元,占湖南比重为42%;人口约1667万人,占比25%。作为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十四五”期间长株潭加快一体化发展被寄予厚望。按计划,到2025年,长株潭GDP要达到2.5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
未来五年,考虑到全国经济潜在增速降至6%以下,湖南预计经济增速6%以上,长株潭要实现7%以上更高的目标,需要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协同上有重大突破,这些都需要付出不少努力。
省委书记挂帅高位推进一体化
长株潭一体化前期进展虽然缓慢,但当地民众能直观感受到确实在改善。
家住长沙、在株洲工作的张明(化名),2012年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虽然张明想离家更近些,但株洲的公司更符合个人发展方向,张明只能两地奔走。
2020年8月,洞株城际快速路全线通车,极大地减轻了像张明这样人群的负担。这条起于长沙雨花区洞井铺,止于株洲红旗路的快速通道,全程无红绿灯,将长沙到株洲的车程缩短至28分钟,长沙、株洲“半小时交通圈”正式成行。
今年以来,长株潭“半小时通勤圈”在加快推进。4月中旬,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预计2023年底完成建设。5月8日,长株潭城际铁路(2016年已经通车)正式实施“公交化”运营。
此外,今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长株潭的市委、市政府均在以很高的热情推进一体化工作。
1月22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该领导小组由湖南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常务副省长和长沙市委书记任副组长。
2月,长株潭一体化30大标志工程正式推出。30大标志工程总投资4000亿元,今年预计投入399亿元。标志工程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攻关等项目,像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物流枢纽、中联智慧产业城、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等。
4月10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召开,三市市长共同签署《长株潭一体化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签署了产业协同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等意见。
6月2日,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五年行动计划”)对外公布,给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如明确长株潭三地重点产业,打造“3+N”先进产业集群,稳步推进户籍互认、要素市场化改革等。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株潭一体化提出有20多年了,前期进展比较缓慢。一方面,在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构,原来的市委书记或市长联席会议机制,都停留在市这个层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沙和株洲、湘潭的经济实力相差较悬殊,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的机制。
“今年年初,成立的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今年2月份,原来的省委常委、副省长吴桂英任长沙市委书记,上任后第一站调研湘潭、株洲。推进一体化的组织保障、顶层设计、协调机制、行动方案等相继到位,长株潭一体化进入加速期。”李琳指出。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长株潭的背后,跟“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有关。
今年3月,全年两会审议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首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株潭三地都有不错的制造业基础,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株洲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