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新一线城市”排头兵之称的成都,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发展态势表现亮眼:全国医药百强企业,成都独占三席;全国21家世界灯塔工厂,成都揽收两家;全球一半的IPad和笔记本电脑CPU为“成都造”;成都还率先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生产基地和飞机研制基地。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成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实践。近日,记者走访了成都这片发展热土,试图解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成都篇章”。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发展新能级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成都要在新一线城市突起,重中之重是推进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巡视员刘幼成介绍,近年来,成都市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功能区”是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调研发现,这种发展模式构筑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打破了传统产业园区产城脱节、职住分离的单一生产型园区经济模式,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探索,也是形成城市竞争优势的制度创新。
为了优化空间布局,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成都市2017年首次提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其中,围绕五大重点产业规划建设了32个以制造业为牵引的产业功能区,每个功能区确定一至两个主导产业,推进企业、项目聚集,通过专项政策有区别地扶持引导。
调整带来的改变让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受益匪浅。该公司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唐茜表示,公司拥有大面积发电玻璃生产线。“以前,一项原材料背板玻璃需要从江苏购买,走陆运价格太高,走船运价格便宜,但只能在长江丰水期运输,严重制约产能提高。如今,在功能区内不仅可以找到背板玻璃供应商,而且附近就有国家光伏检测中心,产品检测非常方便,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
同时,在推进功能区建设方面,画出产业规划图,让企业按图索骥。“通过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孵化和引进优质企业,鼓励有闲置土地和发展低效的企业主动转型,腾退土地资源给更适合区域发展的企业。”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朱健说。
抛弃过去“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方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成都用一串数字和多个指标证实了选择的正确:2020年,成都五大产业产值达2.2万亿元,新引进重大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161个,协议投资3889亿元,占成都市投资的56.7%;高端通用芯片、柔性显示、液晶面板等实现创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全球先进制造业领军企业的灯塔工厂,成都独占两家;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聚焦稳链补链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十三五”期间,成都制造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规模稳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在2008年率先成为千亿产业。2018年,成都提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计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万亿级产业集群。从千亿到万亿,不单是产业规模的扩大,更是产业质量的跃升。近年来,成都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信息网络六大领域,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出台《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5G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系列政策,精准产业要素供给,支持成立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构筑产业发展新生态。如今,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仅规上企业数量就已超1400余户,从业人员超60万,英特尔、IBM、戴尔、华为等6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公司相继落户,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蓝图已成现实。
产业链较为完备是受访企业提及最多的成都优势。围绕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等八个产业生态圈,成都近几年不断补链强链。仅新型显示产业,成都就已聚集京东方、深天马、中光电、富士康、戴尔、TCL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生态链。
一辆整车下线,涉及几百家供应商、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组装。“我们深入调研分析重点企业供应链运行情况,及时跟踪了解重点企业原材料及零部件保供、产品运输、市场开拓等情况,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保障用工、用能等生产要素需求。”刘幼成说,“成都鼓励龙头企业向本地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引导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的核心产品提供配套。”
据悉,成都以实际政策支持补链项目落地,出台了《成都市工业稳链补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支持企业牵头面向城市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补助。
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