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恢复,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18.3%。即便考虑到疫情冲击下2020年基数较低的影响,将2021年和2020年两年的一季度GDP增速取平均值,也达到了5%的水平。4月份,中国经济继续向好,工业与服务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面对经济增速的快速回升,有观点认为,宏观政策应加快回归常态化。但是,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同时进一步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笔者认为,宏观政策“不急转弯”的定位非常重要,当前宏观政策不但不能急转弯,而且还应适度加大政策力度,并且秉持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的新调控理念,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遵循既有理论或导致对经济形势的误判
当前认为宏观政策需要转向收紧的观点,主要是基于既有宏观调控理论,支撑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产出缺口已由负转正,由此宏观政策需要转向。产出缺口是既有理论中判断宏观政策是否需要转向的重要指标,产出缺口为负,表明宏观政策需要扩张,反之宏观政策需要收紧。根据《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1》的测算,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一季度产出缺口为负且扩大至-12.8%,不过在2020年四季度产出缺口就已经由负转正,2021年一季度产出缺口继续为正,部分学者据此认为宏观政策需要转向。
二是,通胀势头有所加剧,宏观政策需要收紧以应对通胀压力。通胀水平是宏观政策力度的一个重要约束,既有理论认为,通胀加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需要趋紧,以保证价格水平稳定。2021年以来,受全球大宗商品快速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PPI与CPI上升势头较为明显。前4个月,PPI同比平均涨幅达到3.3%,其中4月份同比涨幅更是达到6.8%;CPI同比平均涨幅虽然显著低于2020年同期,但主要是低翘尾因素所致,新涨价因素与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而且CPI同比涨幅还呈现逐月攀升的趋势。由此,部分学者担忧通胀风险加剧,认为宏观政策需要给予应对。
三是,资产泡沫化风险有所增加,宏观政策需要趋紧予以防范。近年来,由于中国实体部门投资回报率下滑,资金“脱实向虚”倾向较为严重,存在资产泡沫化风险。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释放的不少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逐利或者在金融市场空转,容易加剧资产泡沫化风险。由此,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成为宏观政策的另一个约束。2021年以来,资产泡沫化风险有所加剧,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显著上涨。3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更是同比上涨11.4%。由此,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房价高度关注,不仅再次明确“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而且首次提出要“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资产泡沫化风险的加剧,也成为支持宏观政策转向偏紧的主要理由之一。
以上三个理由虽然遵循了既有宏观调控理论且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过去几年里按照上述理论制定的宏观政策往往表现出政策力度不足的局面,很难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足够支撑。2017年以来的《宏观政策评价报告》基于政策逆周期性调节等视角综合评估后,均发现宏观政策力度虽然尚可,但离最优水平尚有差距。这也导致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改善: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2019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0年3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21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则指出“要辩证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
宏观政策不急转弯还应适度加大力度
既有宏观调控理论主要关注短期的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却忽视了长期的潜在增速缺口。潜在增速缺口指潜在增速对其长期合理水平的偏离幅度。潜在增速的长期合理水平是当经济结构可以灵活调整时,一个经济体所具备的最优潜在增速。通常而言,一国的潜在增速合理水平应该是一条平滑曲线。如果一定时期内潜在增速出现大幅变化或持续下降,就意味着很可能出现了负的潜在增速缺口。笔者与合作者的研究表明,宏观政策既要关注产出缺口,也要关注潜在增速缺口,这样才能保证宏观政策能够推动经济实现最优增长路径。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面临潜在增速缺口为负的局面,宏观政策对这一点的忽视,是导致政策力度不足的重要原因。《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1》测算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的潜在增速开始出现较快下滑的现象,1979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均值高达10%,2011年至2020年潜在增速均值下降至7.2%,其中,“十三五”时期均值为6.3%。进一步测算结果显示,潜在增速缺口一直为负,“十二五”时期为-0.2%,“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扩大至-0.4%,2021年的潜在增速缺口预计在-0.2%左右。因此,虽然当前不存在负的产出缺口,但是潜在增速缺口仍然为负。在此局面下,宏观政策的制定如果忽视负的潜在增速缺口,仅依据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进行判断,就很容易导致宏观政策力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