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还是走了,享年91岁。
生前的荣誉不足以形容他的贡献,在大众眼里,他不仅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最有力量的记忆是,他是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人,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杂交水稻之父”。
但他更愿意称自己为普通的农民,始终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在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典礼上,88岁高龄的袁隆平在台上颤巍巍地说,他还有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还有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他说,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他曾向公众提起很多次自己的心愿:发展杂交水稻,造福全球人民。
颠沛流离的童年
1936年,袁隆平一家迁居湖北汉口。
从童年开始,袁隆平就在战乱中颠沛流离。
虽祖籍江西,却出生在北平的北大协和医院。1930年9月7日,袁隆平由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的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接生。当天,还没来得及想好名字,就先在出生登记材料上写下了“袁小孩”。
因属隆字辈,又出生在北平,父亲袁兴烈为孩子取名“隆平”。袁隆平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小名“二毛”。家中兄弟几人,基本都是按照出生地点取名,例如老大隆津在天津出生,老三隆赣在江西出生,老四隆德在德安出生,老五隆湘在湖南出生。
袁隆平弟兄的名字,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袁家颠沛流离的历史写照。
日军越过长城,开始对北平发起进攻,为了躲避战乱,袁兴烈领着一家人坐车离开北平,经过天津,辗转到江西赣州、德安一带生活。为谋生计,袁隆平母亲华静到德安县高等小学当老师。
袁隆平生性调皮,曾经看到祖母的水烟袋“咕噜咕噜”地冒泡,出于好奇,趁没人吸一口,呛到后一撒手,摔坏了水烟袋,被祖母拿着烟管敲脑壳。因为不用心学字,还被祖父打过小手心。
那时候,袁隆平会跟着做老师的母亲念英文,“Thisbook”“Howareyou”等词句熟记于心。袁隆平回忆,后来上学,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达到从来不用复习,也能拿高分。
1936年,袁隆平一家迁居湖北汉口,父亲袁兴烈到汉口铁路局工作,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袁兴烈自掏腰包,给西北军送军火和大刀,直到1938年武汉失守,袁家再次动身,从汉口乘坐一只木船沿水路逃亡至湖南桃源县避难。
在桃源县安家之后,袁兴烈找了份工作养家糊口,袁隆平到镇子里的弘毅小学借读。原本以为风平浪静了,却还是遭到日军空袭。在这里,小隆平亲历了日本飞机轰炸,亲眼看到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场景。
1939年春,袁家从桃源县起身,走水路前往重庆。这一年的除夕,一家人是在停靠于湖北宜昌江边上的小木船上度过的。路途中,船边的小隆平没坐稳,掉进冰冷的江中,被一个老纤夫所救,自此,袁隆平决定学习游泳,在之后的数十年,游泳成为他最爱的运动。
所幸,袁家的人生在重庆迎来了转折,袁兴烈被委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的上校秘书,一家人随之搬迁到了嘉陵江南岸的周家湾狮子口龙门浩街27号。袁隆平和弟弟就近在龙门浩小学就读。
为了防备日军轰炸,袁隆平和同学时常躲在学校后的防空洞。那段时间经历的“五三”“五四”大轰炸、目睹布满江边沙滩上几百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让袁隆平一想起来就心里发紧。这些经历,使他从小就懂得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要想不受别人欺辱,我们中国必须强大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袁家迁回武汉汉口,又辗转定居在南京,直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袁隆平又乘坐最后一趟火车离开南京,举家回到重庆。
同年9月,19岁的袁隆平踏进了相辉学院农学系的大门。“农业是第一志愿,学农有个好处,它的数学少,只需要搞方差分析,说是统计学方面有一点数学,其他没有。”数学,一直都是袁隆平的短板。到晚年时,再提起数学,他依然头疼,有点耍小脾气。“那时没有计算器,都用毛算或是算盘打,讨厌死了,都是些数学。”
但实际上,袁隆平选择农学最主要的原因,缘于从小产生的兴趣。他记得,一年级时,老师带大家郊游,参观一个园艺场,园子里花团锦簇,有粉茸的桃子、水灵的葡萄。结合当时美国黑白电影《摩登时代》里的一段镜头——伸手就能吃到窗外的水果,奶牛来了,可以接一杯牛奶喝的惬意生活,让袁隆平对田园之美、农艺之乐十分向往。
袁隆平回忆:“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以后一定学农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望更加强烈,学农就变成了我的人生志向。”
研究初期的弯路
随后,袁隆平又进行了将番茄嫁接在马铃薯秧苗上,希望上面长出番茄,下面是马铃薯,又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但效果并不理想。
1950年,在全国高等学院的调整中,相辉学院和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农学合并成立西南农业大学。袁隆平成为西南农业大学遗传制种专业学生。
毕业后,袁隆平顺应学校号召,分配到湖南省农林厅(今湖南省农业厅)授课。这是一处群山环绕,地处偏远的地方,在这里,袁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