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在一日内终止26个ABS项目发行,涉及金额超过1500亿元,引发市场关注。
有金融机构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该次批量终止中应该大部分是超期进行的统一处理。政策面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不是突然收紧。
“事实上针对非银消费金融ABS自去年底以来一直没有放松,目前市场也都在等待一个‘窗口期’。”他表示。
批量终止多为自动触发时限
记者查阅上交所债券信息网,今年1~4月,终止项目为14个,大部分出现在4月,进入5月后终止项目为3个。5月25日的26个终止项目集中出现确实较为罕见。
本次ABS集中终止之所以引发关注,除了数量集中庞大,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终止项目中包括蚂蚁集团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分别对应“花呗”“借呗”的两个共计180亿元ABS项目在列。两项目的受理日期分别为2020年10月29日和11月20日。
从原始权益人看,此次终止项目中包括保理、信托、小贷、投资管理公司等。从申报时间来看,5月25日批量终止的26单项目从受理之日起距今平均时长8.7个月,其中最早的一单于2020年3月13日受理,最新一单迄今超5个月。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挂牌条件确认业务指引》,资产支持证券(ABS)挂牌条件确认流程通常分为:受理、审议、反馈、审议会/挂牌工作组审核、封卷等几个步骤。
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调整债券业务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21年1月起恢复计算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的反馈意见回复时限和中止后触发终止时限。
根据上交所债权信息网ABS项目状态分类,包括:已受理、已反馈、未通过和终止等。上述26个项目并非“未通过”而是“终止”。
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团队指出,在ABS挂牌条件审查过程中,存在由于债务人未确定、基础资产尚未形成、存在权利负担和发行人融资计划变动等问题,无法继续推进。上述项目经20个工作日(注:自2021年1月18日开始计算)未能提交反馈回复或落实相关事项,于2021年2月22日中止。此后,在规定的3个月未恢复后,于2021年5月25日系统自动终止。
消金类ABS发行冷淡
市场对ABS发行政策面的关注和议论有其动因。今年以来,个人消费信贷为底层资产的非银消金类ABS发行较为冷淡。
记者查阅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CNABS)数据发现,近6个月以来在ABS项目上,上交所通过的达到256个,深交所为214个,已反馈的分别为107个和77个,终止分别为47和15个。从第一二季度的整体发行量看,和此前两年没有明显落差。
但消费金融领域的项目确实较少。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CNABS)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中仅有捷信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于今年1月和3月发行了规模分别为10亿元和5.36亿元的ABS项目。未见小贷公司为原始权益人的项目。即使加上银行为原始权益人的发行项目,总计也只有5单,总额113.36亿元。
一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整体看近两年消费金融ABS的发行已经从2018年、2019年的高点回落。目前受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办法、小贷新规以及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影响,市场面情绪比较谨慎。“去年即使持牌消金发的ABS,难度也不小,对资产要求很高。”
去年底,互联网小贷新规征求意见稿要求,网络小贷公司通过银行借款、股东借款等非标准化融资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倍;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东方金诚相关研究报告指出,新规实施后,小贷公司依靠自有资金和融资进行放贷,业务规模将大幅缩减,小贷公司为原始权益人的ABS产品发行规模也将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