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带队现场办公,拍板深交所12月1日试营业深交所筹备组赴香港调研
很多人探讨过深圳这座城市迅速崛起的奥秘,有人说是改革开放的特殊政策,有人说是高科技,有人说是民营企业与创新精神,也有人说,是让深圳奔跑起来的一台重要发动机——深圳证券交易所。
1990年诞生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如今坐落在深圳市民中心一侧,俯瞰着川流不息的深南大道,楼体上缠绕的一圈“红丝带”是在这里挂牌的2400多家上市公司的名称及愿景。与深圳这座城市一样,这家交易所也以惊人的速度成长,30岁的它已跻身世界交易所前列。回首深交所创立的过程,深交所筹备组负责人王健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深圳证券交易所创立的过程是一部艰辛的创业史,是一条非常曲折、风风雨雨的道路。”
白手起家艰难启程
时间回拨到1988年,当时深圳特区成立8年,股份制改革拉开帷幕,深发展、万科等股票开始发行并在柜台交易。时隔40年,股票在中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但统一集中的交易场所还未形成。1988年5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率团出访欧洲,为特区招商引资。
在伦敦举行的一场招待会上,英国证券投资和基金的负责人表现出浓厚兴趣,却面露难色,“我们不能直接投资企业,只能买你们的证券。”
这次考察让李灏下定决心要开办交易所。回来的路上他直接去了香港,找到时任香港新鸿基证券董事长冯永祥,请新鸿基协助制定深圳证券市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有关证券交易的法规文件,并帮助培训人员。1988年11月,深圳市资本市场领导小组成立,组长是时任深圳市副市长张鸿义。
张鸿义:整个过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概括,就叫摸着石头过河。心里都没有底,所以当时市委市政府要成立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就是要研究这个事能不能干,如果能干的话,怎么干?
禹国刚: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李灏书记说了,要借鉴境外的公司法、证券法、证券交易法、投资者保护条例,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于是我们就把这些英文资料,大约200多万字先翻译了。翻译之后,再整理成相关的筹备文件资料。
杨卓鑫:写完之后就送给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的各个成员,比如说工商局、财政局、税务局、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的领导看,看完之后,意见反馈回来,再由我收集,然后禹总重新再编,报给市政府。
资本市场的法规资料翻译、整理的工作稳步进行。深交所的筹备也在不断推进。1989年9月,证券市场领导小组向市政府递交了成立证券交易所的申请。11月15日,市政府下达了同意的批复。证券交易所筹备组随后成立。曾经参与筹建深圳发展银行的副行长王健,被再次委以重任,调任深交所筹备组负责人,和深圳市政府资本市场领导小组专家小组组长禹国刚共同负责筹建深交所。不过让王健意想不到的是,深交所的筹备更加艰难。
王健:什么都没有。托人情,筹备组终于找到了最初的办公场地,是国贸三楼的一间小仓库。
杨卓鑫:一打开门,里面全是些没用的旧家具,味道特别难闻,有很多蜘蛛网,特别乱,我们五六个人就自己先把办公室打扫干净。当时很多资料需要打印但找不到地方放复印机,旁边有个楼梯,有个防火通道,我们偷偷把门关了,在楼梯那打印、复印所有的证券资料。
资料打印了,再改,改好了,再打印,反反复复,不知道多少次。这一张蓝图,描画的是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不知道画了多少张,凝聚了多少人的汗水和智慧。
杨卓鑫:有一次我在王健家里,两个人商量完事情后看电视,香港新闻播完之后有股市新闻,恒生指数多少点,成交有120亿。我说王总你看,它成交120亿,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它呀?王总说,我们的股市一定会比别人办得更好,比别人发展得更强。
禹国刚:高西庆来修改深交所的一些业务规则、章程,就是在这一张小小的茶几上,我们两个人蹲在那儿,他拿一支笔,我拿一支笔,就那么改的。
法规草案、交易所章程、业务规则,包括指数编制等等,资料整理终于完成,深圳市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召集专家论证多次,最后定稿,印了一本书,叫蓝皮书,全称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筹建资料汇编》。
定名一波三折
1989年11月,深圳市政府在给资本市场领导小组的批复中定名为“深圳证券交易所”。1990年5月,深交所筹备工作基本就绪,王健、禹国刚以及曾柯林等人去北京报批深交所开业一事。
禹国刚:金建栋,是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管司的司长。我说金司长,我们一切都搞定了,向你报告,深交所要准备开业了,而且我给他讲的全称,就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他说)老禹,深圳证券交易所,这个不行的,我给你改个名字。我说,改个什么名字?他说,叫深圳证券市场。我说金司长啊,这边挂个牌子叫菜市场,这边挂个牌子叫肉市场,我也凑个热闹,挂个牌子叫深圳证券市场,人家外国人看不懂。金司长说,老禹,你才不懂呢。他的意思没讲出来,其实我听懂了。姓资姓社可关系到政治问题,他就是不让那个“所”字出来,咱换个名,叫“深圳证券交易中心”。
于是,从1990年7月起,交易所正式更名为“深圳证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