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济天下 精神永传承 追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时间:2021-05-24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袁老倾其一生,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际国内大奖。

一世辛劳,心忧苍生,躬耕不辍,壮心不已。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百姓们爱戴他,不光是因为他的勇于创新、坚毅执着、卓越贡献,还因为他的朴实无华、躬耕田野、自平凡中来的伟大,也因为他的家国情怀与风范传承。

5月24日10:00,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将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痛悼

“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

正因为此,当袁隆平离世的消息传来,世人震惊,举国悲恸。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隆平的家人在病床边唱起了他最喜欢的《红莓花儿开》等歌曲,但,这些优美的旋律环绕,最终没能挽留住袁老的离去。

13时07分,令无数世人爱戴的袁隆平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袁老走得安详而平静。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隆平家人告诉记者。

今年初,“90后”的袁隆平,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从去年底起,袁隆平身体状况就不太好,“年纪越来越大了”。今年3月,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初,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入院之初,袁隆平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同样的问题——“外面是晴天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这是袁老多年的习惯。他心里一直记挂天气、记挂水稻。袁老有个孙女在小时候,一度以为自己的爷爷就是个“看天气预报的”。

住院期间,袁老还经常宽慰医务人员不要伤心,要记得吃饭:“你们不要为了我不吃饭呀,饭不能不吃呀。”

惜别

5月22日16时的长沙,乌云低垂,地面湿漉。袁隆平院士的灵车,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缓缓驶出。车道两边,站满了大量自发前来送行的市民。

灵车驶上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由北往南缓行。不少市民在路旁纷纷随车奔跑,口中悲痛地大声高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

车辆在营盘东路东行拐弯时,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的车辆,不约而同地长按车笛,笛声悲鸣,响彻云霄,为袁老送行。

场面震撼,让人泪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大批年轻的“90后”“00后”们,久久伫立在现场,不愿离去。傍晚时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不断有人前来,放下鲜花与字条,甚至还有水稻秧苗,以此向袁老致敬并缅怀哀思。

随后,在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中途,灵车在袁老长期生活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绕行一周,这里,有他生命所系的事业,还有他最亲爱的同事和学生。

5月22日下午至深夜,仍有大批群众前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悼念袁隆平。

5月23日上午10时,距离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几公里处,记者在现场看到,成千上万从各地而来的群众,手持鲜花,步行前往。殡仪馆处,排队进入悼念的群众也几乎将道路站满,队伍绵延几公里,看不到头。

队伍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有跟随父母、稚气未脱的孩子,人人神情肃穆,心怀哀思。一位老人不断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家人担心她身体的问候,而这位老人则不断告诉家人:“自己身体好得很,队伍就快进去了,一定要去悼念悼念。”

一个小朋友知道自己父亲第二天将去参加袁爷爷的追悼会,就对父亲说:“爸爸,我很遗憾不能去,请您代我向袁爷爷鞠躬。”

队伍中,还有不少外卖小哥,他们通过跑腿的方式,为一些无法到场吊唁的群众代为献花。

网络上,在袁隆平同志网络吊唁厅,截至5月23日21时,已有超过900万名缅怀者献花致祭。

有人说,崇尚英雄的地方,才会产生英雄。

一稻报国

2019年10月,在一场关于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会议上,袁隆平对记者说,他有两个大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继续走向更高产,实现“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则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这是他一直的梦,也是一直的理想。

终其一生,袁隆平一稻报国。他想过参军报国、体育报国,但最终选择了以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报国。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