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初几年,作为科技记者我有幸多次采访袁隆平先生,一来二往就有了些交情。相对熟悉后,袁隆平先生专门让我到湖南做世界科技形势报告。当时袁隆平先生和我几乎无所不谈,话题从爱因斯坦到生命和意识的本质,涉及很多方面。这些教诲让我受益颇深。后因长年驻外,联系渐少。今惊闻先生驾鹤西去,故整理了部分可以公开的采访资料,以纪念先生。
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对记者回忆说:“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粮食大规模减产,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非常自责,从那时开始我下决心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20世纪90年代,曾有一位美国专家写了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对此,袁隆平给予了有力反驳。谈到他当时为什么那么有信心,他对记者说:“全国杂交水稻现在的种植面积达2.3亿亩,平均亩产是400多公斤。现在我们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超过700公斤。如果加上其他农作物的增产,我对中国人养活自己,充满了信心。”
关于对杂交水稻的贡献
袁隆平说:“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后,知识分子由‘臭老九’变成‘老大哥’。说明党和国家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你做出的成绩。另外,杂交水稻是很多战友协作攻关的成果,他们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只不过是他们的代表。”
杂交水稻难在哪里
生物界杂交现象比较普遍,动物界基本上都是杂交的。为什么培育杂交水稻那么困难呢?袁隆平说:“以往的传统遗传学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现象。自花授粉植物雌雄同花,雌雄蕊都在一个花里面,外来的花粉很难进入,因而很难杂交。”袁隆平认为,当然可以用人工方式一朵花一朵花地杂交,但从实际操作上讲,非常难。因为“水稻的花很小,而且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不像辣椒、番茄等,一朵花里有几百粒种子,如果一朵朵花去雄,授粉,那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大面积种植的需要。”正因如此,水稻杂交研究此前一直无人敢于问津。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关键思路是什么
袁隆平说:“培育杂交水稻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问题是研究水稻究竟有没有杂种优势。如果没有杂种优势,那杂交水稻研究就是徒劳了。我们在实践中看到了水稻是有杂种优势现象的。第二问题是如何大量生产杂交水稻的种子。我们要找一个特殊的办法,不能一朵一朵花人工地去做杂交,那是不行的。我们要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了的特殊品种,叫作母稻,或者叫雄性不育系。”
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法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水稻如同一个自我封闭的村庄,男女数目相等,允许在村里通婚,不允许在外面结婚,这时候找一个办法,把村里的男人赶走,使这个村庄成为“女儿村”,她们只好到别的村里寻女婿。这样就实现了杂交。袁隆平说:“就是通过这种专门的方法,培育一种雄花退化了的品种,即雄性不育系。这种水稻的雄花没有花粉,要靠外来的花粉繁殖后代。这样,在田里种几行雄性不育的水稻,在它们旁边种几行正常的水稻品种,让它们同时开花。开花以后,用人工方法让正常水稻的花粉满天飞,播到雄性不育水稻的雌蕊上,就实现了水稻的大规模杂交。”
最大的灵感来自失败
农业科研周期很长,袁隆平曾在研究过程中失败不断,但每次失败都给他新的启示。他认为最大的灵感来自于一次大失败。袁隆平对记者说:“1960年,我在田间选种的时候,发现一株特别好的优良水稻。当时我估计,这个品种的亩产量可能在千斤以上。第二年我把它小心翼翼地种下去,就望品种成龙,结果一看大失所望,它的后代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那么好。当时我特别沮丧。就在失望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纯种水稻不会有性状分离现象,只有杂种水稻才有性状分离现象!我发现的这株水稻很可能就是天然杂交稻!这一灵感促使我决定研究杂交水稻。”
要培育杂交水稻就必须找到雄性不育株。“1964年,我从水稻开花开始天天下田去找,一连好多天没有发现。后来到了第14天,我想再找找吧,结果突然间就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株。这说明有志者事竟成,关键是不要泄气。”袁隆平说。
袁隆平在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多次抓住了机遇。其中1970年被称为“野败”的野生稻的发现就是一次重要机遇。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到1969年,他与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先后用了一千多个品种,做了三千多个组合,进行了多方面的艰苦探索,但都没有成功。1970年,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了原来所用的品种亲缘关系很近,很难产生杂交优势,于是袁隆平决定用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很多科研人员开始寻找野生稻。1970年秋天,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岛发现了雄花败育的普通野生稻“野败”。这一重要发现,为三系杂交稻的选育成功,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学术带头人应该是一个战略家
袁隆平认为学术带头人应该是一个战略家。他对记者说:“我们科技人员由很多人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术带头人,他给你战略思想,领导研究工作一步步走,如果战略搞错了,再拼命,结果还是打败仗。战略思想在科学领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杂交水稻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