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家水泥厂,到拥有5家上市公司、61家重点企业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20年来,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一直在蜕变。
南接乌海,北靠巴彦淖尔,西隔黄河与阿拉善盟相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让曾经的一片荒芜之地,变为今日的一座工业化新城。
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国家首批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能源互联网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基地……20年来,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以煤为基,不断突破产业发展桎梏,在“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企业微循环”的园区发展思路中引领行业走向,成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一颗璀璨新星。
“吃干榨净”的煤化工
担起转型发展“排头兵”
5月的鄂托克,暖阳下的国能蒙西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里,一辆辆运煤车正井然有序地装煤、卸煤、运输。
“公司以‘采煤-洗选-炼焦-化工’四大板块,形成了一条关联度极高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公司董事长袁治国介绍说,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将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依托“国产化低温法粗苯加氢与萃取蒸馏专有组合工艺技术”,将回收的煤焦油和粗苯加工成纯苯、甲苯和二甲苯,在公司的生产车间,这样的循环式生产每天都在进行。
焦炭产业链在焦化过程中会产生粗萘,其色酚和精萘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染料、橡胶、医药和农药等诸多领域,市场需求十分可观。园区企业内蒙古美力坚科技化工有限公司紧跟市场需求,实现粗萘产品的就地消耗及转化。
公司总经理赵金坤表示,公司计划投资15.2亿元在园区建设年产40.5万吨染料和有机颜料中间体项目,目前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这个项目将废水通过萃取、反萃取的方法,经循环蒸发器以及氧化喷雾塔处理,达到无废水排放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目标。”赵金坤说。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目前已引进培育重点企业6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上市企业5家,形成了以国能蒙西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北方蒙西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君正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双欣环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重点企业为核心,中小微企业散点分布的产业格局,构建起“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让建材、冶金、煤化工、氯碱化工四条循环产业链和智慧物流产业链不断突破,形成环环相扣之势。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已成为园区企业发展的共识,我们在实现资源‘吃干榨净’的同时,继续在产业优化升级、扩大产能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党工委负责人黄伯韡说。
从零起步的钢铁产业逐渐走向世界
炉火正旺,火红的钢坯经过一次次轧制变为钢材,从生产线运往全国各地,这是园区中内蒙古德晟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的火热场景。
“随着钢铁产业的改造提升,企业摒弃以量取胜的传统观念,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生产工艺改革,瞄准高端需求、调整客户结构,使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环节都得到质的提升。”内蒙古德晟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佩林说。
李佩林表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主动开启升级创新模式,在特种钢、合金钢及下游铸锻造金属制品上寻找新的突破点,相继建成了年产40万吨棒材生产线和年产15万吨无缝钢管生产线。“目前,从低合金钢、优质碳素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到地质勘探钻机用钻杆、气瓶管、液压管、锅炉用无缝钢管、石油油管,我们的产品已经覆盖到多个终端领域,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从零开始,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迈进,市场由国内走向海外,这是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钢铁产业的发展缩影。
今年“五一”假期,园区内的内蒙古华泽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工人们通过熔炼、造型、清理、机加工、涂装等环节,正在加紧赶制出口北美和欧洲多国的产品订单。
作为生产铸件的专业化企业,内蒙古华泽装备有限公司以“冶炼-铸造-机加工一体化”模式生产铸件,产品包括工程机械、农业装备、耐高温合金铸件等三大类产品,与徐工集团、鄂尔多斯冶金集团、奇瑞汽车等国内外多家行业重点企业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和供货协议,产品目前已出口美国、日本、加拿大和西班牙等多个国家。
公司总经理呼云飞表示,企业目前的研发创新能力及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产业链的有效延伸。
变废为宝寻找产业发展新思路
聚氯乙烯(以下简称PVC)的生产会产生工业废料电石渣,而电石渣的堆放极易污染水源和土地。作为鄂尔多斯市最大的PVC生产园区,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每年会因生产PVC而产生大量的电石渣。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园区引进西部环保鄂尔多斯土壤改良有限公司,在园区建设以电石渣为原料的年产50万吨土壤改良剂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