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 驱动湾区"人人尽展其才"
时间:2021-05-18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下,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加快流动,开放共享水平不断提升,进入加速融合新阶段。

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快速集聚的创新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湾区各城产业优势,优化城市协作,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赋能人才发展,推动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大湾区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港澳有志之士到大湾区创业、发展、圆梦,充分展现出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勃勃生机。

大湾区进入加速融合新阶段

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只有5.6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自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大湾区进入加速融合发展新阶段,发展速度惊人: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也就是说,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2%的GDP,相当于每一平方米土地产生的GDP可能是全国平均产量的20倍。

“纲要”发布两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硬联通”的提速,成为助推大湾区振翅高飞的羽翼。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三地11城多元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越来越多的城际铁路汇入大湾区交通网:目前已开通城际铁路7条,在建城际铁路9条;今年计划开工的16个铁路项目中,城际铁路有11条。

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联通大湾区的另一个重大基础设施深中通道建设工程过半,进入高峰年。深中通道将重塑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格局,通道建成后可实现广州、深圳、中山三地海上交通互联,中山到深圳的行车时间将由90分钟缩短至30分钟。

与此同时,大湾区机场群、港口群协同效应不断增强。目前大湾区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首位。

在CEPA框架下,广东省基本上实现了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享受国民待遇,依托“数字政府”平台实现了港澳企业商事登记“一网通办”。近三年来,广东省新引进港澳资企业5万多家,实际利用港澳资金3400多亿元。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介绍说,当前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正有序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试点开展FT账户业务,“深港通”“跨境理财通”、跨境移动支付等便利措施已落地实施。首期规模200亿元的粤澳合作发展基金已投资184亿元支持23个重点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有276家广东企业在香港上市,200多家港澳金融机构在广东省设立分支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以来,广东省还通过打造包括推动原始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在内的“四梁八柱”的重点任务,加快了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推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葛长伟介绍说,广东将围绕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廊”和深港河套、珠海横琴“两点”的空间布局,积极携手香港、澳门推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珠三角区域发展格局的重构和优势重塑,为大湾区发展带来新机遇。大湾区目前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有21家,比2017年增加了4家;广东省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5.3万家,比2017年增加了近2万家。可以说,“纲要”发布两年多来,随着大湾区进入加速融合新阶段,整个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三地民众生活更加充实便捷。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引擎。

创新驱动湾区“流动”加快

伴随着基础设施“硬联通”提速和“一小时生活圈”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创新资源等要素跨地区流动的“软联通”也加速提升,开放共享水平不断提高,包括人流、资金流、数据流,特别是生物科技等产业发展需要的医疗和技术资源等,都加速流动,驱动湾区“人人尽展其才”,成为逐梦者的乐园,也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大湾区各城市适时出台了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系列政策,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便利等热点问题,加速人才融入湾区、共建湾区、共享湾区进程,促成了一大批人才和高科技项目落户广东。据统计,近年来每年来粤工作、交流的港澳台人才平均达23万人次,居全国第一。省级层面的“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科技创新团队近200个,其中超过60%为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团队;省级科技领军人才约150名,其中80%为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

充分利用大湾区内科技创新要素的快速流动,广东省加快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在建或建成了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载体,包括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其中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锂电池、可燃冰、磁性材料等前沿研究,都必须使用散裂中子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告诉记者,目前研究部共有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