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受体制机制困扰,一度在困境中徘徊的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市场压力的双重挑战下,通过改革创新,刀刃向内,直面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使大批国有企业卸下包袱,浴火重生,再现生机活力。2020年,黑龙江省地方重点国有企业全部实现扭亏为盈,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改革发展等方面,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生动展示了黑龙江省国企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可喜成果。
大刀阔斧推改革
对于36岁的郭言来说,2021年是以新身份开始新工作的第一年。一年前,她还是黑龙江龙煤矿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龙煤集团”)的员工,如今她已经成为国网双鸭山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的班长。和郭言一起转变身份的共有920人,他们是龙煤集团“三供一业”移交任务涉及的最后一批人员。
2020年11月,随着龙煤集团与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签订供电分离移交相关协议,龙煤职工家属区供电职能正式剥离,这也标志着龙煤集团“三供一业”职能移交工作全面完成。
龙煤集团曾是黑龙江省脱困攻坚的重点企业。受煤炭市场下行、历史负担沉重等综合因素影响,从2012年开始,这家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多时亏损150多亿元。
面对困难,龙煤集团用改革思维推进企业脱困、发展。目前,集团总部机构、管理人员分别精简33.9%和43.6%;企业通过两批组织化转岗分流,在岗员工比改革前减少超11万人,减幅超50%。
此外,龙煤集团所属的6家医院还实现了市场化改革,矿区“两供一业”56.9万户、社保机构58.6万人管理职能全部移交地方政府,企业初步实现了“轻装上阵”。自2016年底以来,龙煤集团已持续4年盈利,实现了脱困目标。
改革后,龙煤集团的职工收入有了显著增长。双鸭山矿业公司双煤机电公司电修分厂厂长王立忠说,现在职工每天都按工种和工作量拿钱,每班挣多少钱公示板上都一目了然,只要多干活收入就会提高。“2016年我们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也就2800元左右,现在可以到5000元左右”,员工的精气神也上来了。
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完成,近日由黑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下称“建投集团”)承建的援外项目——冈比亚上河区路桥项目控制性工程法托托大桥胜利合龙,这家刚刚实施了系列改革的大型国有企业在新的一年取得了开门红。
建投集团是一家有6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有企业,有不少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2019年起,建投集团开始了旨在打破身份界限的用人制度改革,集团公司和各部门负责人共723人全体“起立”,竞聘择优上岗,集团和权属企业两级部门及人员编制整体压缩近40%,有356人没有找到“座位”,优化率近50%。
“2020年在疫情、市场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均逆势增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缘于企业敢于碰硬,大胆改革。”建投集团董事会秘书蔡智军说。
党建引领促改革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中国一重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中国一重集团建立了党建工作“指标—责任—跟踪—评价—考核”五个体系,探索党建与生产经营的融合,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解决“两张皮”问题,形成了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在党建方面,坐落在老工业基地齐齐哈尔市的中车齐车公司同样可圈可点。“全力打造具有齐车特色的‘红齐登高,争先典范’党建品牌,形成了‘1+N’的强大阵容。”中车齐车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沈宏国说。
中车齐车公司通过实行“一体化考评机制”“党内立项攻关”“争先思想文化工程”“聚才引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齐车清风”等工作品牌,形成了一套党建特色品牌,还形成了9大方面104项制度,保障公司党建工作系统化、体系化和科学化,为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质量,持续健全党建制度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现在大家都觉得企业越来越有‘精气神’。党支部在生产一线唱主角,成了团结群众的纽带,攻坚克难的堡垒,工作干起来越来越有奔头。”中国一重集团重型装备制造厂装配班班长隋毅说。
“让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起来,让党建动力真正成为推动生产经营发展的动力,才能使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沈宏国说。
坚持不懈抓改革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一重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坚持不懈抓改革,中国一重陆续建立了“七大机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职工头脑、指导改革创新发展实践、推动生产经营工作的“新思想引领”长效机制;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首位,强化四级(集团、子企业、子公司、制造厂)联动创新,协同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以及“两个合同”退出机制、“五个通道”晋升机制、“五个倾斜”激励机制、“三个需求”共享机制、“三不一加强”从严机制等改革经验。
自2020年黑龙江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攻坚行动以来,大批黑龙江国有企业通过实施三项制度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