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城经济"力促乡村振兴
时间:2021-04-13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我国西北不少地方土地零散贫瘠、农民老龄化问题严重,农业经营主体小而弱,且以粗放型经营为主。如此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成为大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紧扣“突出特色、突出增收、面向城市”的思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傍城经济”,促农村产业提档升级、农民生活持续走向富裕,从而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补短板:主打“三张牌”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的东胜区,曾是市府所在地,总面积216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60万人,其中农区面积208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万人。

随着近年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东胜区目前3个镇的27个行政村、260个村民小组(社)常住人口仅剩1万余人,且60周岁以上人口占55%,许多村社常住户在10户左右,30户以上的村民小组仅剩12个。

鉴于农村人口年龄偏大、居住分散,产业难搞等现状,2018年东胜区在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确定了“突出特色、突出增收、面向城市”的发展思路。

一是促进产业跨界融合。以“企业+党支部+合作组织+农户”模式,重新全面构建村集体经济,并建立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组建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二是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入股等形式,发展百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三是开拓产业新路径。重点打好“三张牌”,补齐三农短板:镇有不同、村有侧重,打好特色牌;产业融合、示范带动,打好融合牌;多种经营、规模发展,打好规模牌。

要求各镇依托资源禀赋,立足实际、错位发展,通过“抓龙头、建基地、联农户、搞服务”的举措,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同时,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建设,组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打造“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

种养殖:坐上“直通车”

“13座大棚纯收入50多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东胜区罕台镇九成功村郝家渠社的高永平对记者说。

郝家渠社位于东胜区城区西15公里处的干旱硬梁区,这里大多是山地,仅沟渠里有少量水地。全社户籍人口190多人,常住人口15户、不到30人,多为老年人。

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的高永平,5年前回村平整了20多亩土地,打了7眼井,种大棚蔬菜和水果。起初,果蔬销路不好,近两年政府号召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将这里作为职工食堂蔬菜直供点,订购了4栋大棚的蔬菜。他每周给企业送一次货,年纯利润就有15万元;其他大棚所产西红柿、黄瓜、水蜜桃、葡萄等无公害果蔬直销城区超市,供不应求。

离东胜城区50公里的泊尔江海子镇折家梁村板担梁社,此前情况与郝家渠社差不多。如今,村民王军回村联合所剩的10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建起30座大棚种蘑菇、饲养牛羊和农家鸡。他捧起一根长满蘑菇的菌棒说:“亩均纯收入3万元,比往常种玉米强10倍。”

在当地政府系列政策支持下,农村与城市建立起顺畅的信息、物流、市场体系,吸引了不少外出青壮年劳力返乡搞种养业。同时,政府和企业投入,帮助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仅2020年,政府就统筹资金2亿多元,重点建设了种植类、养殖类、加工及配送类项目14个。眼下,城郊周边开设了不少农家乐,有的村子美化环境搞旅游,有的村子搞养殖,有的村子流转大块土地搞规模化种植、光伏发电等产业,效益日益显现。

记者从东胜区农牧局了解到,3年来区里以空间统筹为基础,实施城乡科学管理工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9万多亩。在此基础上,支持各类振兴乡村事业项目用地需求,集约紧凑安排建设用地,有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同时,对3个镇的村庄分类规划,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已扶持培育92家重点龙头企业和87个农民合作社,打造的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已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15个。

另外,当地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村村通公路总里程已达340多公里,其中2级以上公路近1/3,使时令果蔬、新鲜畜禽肉等农产品进城坐上“直通车”。

“傍城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乍暖还寒时节,史永军奔波在东胜区周边的农村,查看各大棚的蔬菜长势。他是区农牧局农技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像他这样的农技员在当地有20多人,他们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猪圈鸡舍,为一线种养业提供技术服务。

“以前觉得村子偏远,主要是道路不通。现在柏油马路修到村,开车进城用不了1个小时,拉近了农村和城区的距离。”东胜区城区西80公里外的泊尔江海子镇折家梁村党支部书记王占荣说,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村里2018年底成立了全体村民参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3300亩,种植饲料玉米,每年饲养的3000多头黑猪肉畅销城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这两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000多元。

在技术保障、产业保障、营销保障的支撑下,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目前,东胜区27个村已实施村集体经济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