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安撤市设区3年多之后,杭州的行政区划再次进行调整。
4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其中包括:撤销杭州市上城区、江干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上城区;撤销杭州市下城区、拱墅区,设立新的杭州市拱墅区;撤销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杭州市临平区;设立杭州市钱塘区。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杭州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仲灿解读称,杭州实施此次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除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还是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解决城区之间“大的过大、小的过小”问题,防范化解大城市病等治理风险隐患,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
与此同时,还有利于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和共同富裕,促进行政区与功能区深度融合。
由做大到做强
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
但相比武汉、南京、广州等大区中心城市,杭州在计划经济时代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省会城市,城市规模较小。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杭州的城区人口仅有90.5万人,位居全国第21位,排在青岛、济南、昆明、鞍山等城市的后面。而当时南京城区人口为170万人,接近杭州的两倍。
改革开放后,凭借民营经济以及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杭州人口、人才流入较快,城区人口规模快速扩张。
数据显示,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980.6万人增长到1036万人,增量达55.4万人,年度增量首次超过深圳和广州,位居全国第一。这一年,杭州城区人口达到了682.2万人,首次超过南京,成为长三角第二大城市。
与此同时,杭州城市规模也迅速拉开框架,城市加速扩张。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对第一财经分析,行政区划调整与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的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是向周边扩张的行政区划调整,包括萧山、余杭撤市设区,以及后来富阳、临安先后设区,通过外拓的方式来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汤海孺说,发展到今天,杭州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的要求,即高质量与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因此,杭州现在则是要通过内部的整合来提升内生动力。
“早期在国务院和民政部的支持下,中国的很多城市陆续把小的区域进行合并,以精简执政队伍。杭州这次的区划调整呈现出了另一种趋势——有分有合,在区划调整优化上是一个新的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对第一财经分析。
曾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次调整中有两点值得观察。第一是既有两个区的合并,也有像余杭区这样的拆分——原来的余杭区拆分划入了新的余杭区和临平区。这使得杭州未来的行政区,可以更加均衡地分配市场责任,让管理更高效。
此次调整后,杭州市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分别为: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总体建制数不变。
虽然建制不变,但城市的发展空间得到极大优化。
张仲灿提出,杭州市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特别是现有部分行政区划已严重不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区域空间不协调、产业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不均衡、空间规划不协同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此,优化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例如,调整之前,作为杭州最核心的两大主城区,上城区、下城区一个面积26平方公里,另一个29平方公里,而余杭区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
人口方面,2018年,上城区常住人口为34.5万人,下城区52.6万人。同期余杭区常住人口160.3万人。当年上城区、下城区人口均在减少,而余杭区一年增加12.7万人。
汤海孺说,杭州由于历史原因,原来的上城区、下城区区划面积很小,城市空间处于饱和状态,也担负着非常大的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同时一些区如萧山、余杭,管理范围非常大,比如余杭区从东到西几十公里,也不太便利老百姓办事。小的过小,大的过大,不利于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他分析,几个城区整合以后,不仅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布局和平衡,比如上城区、下城区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很好,和旁边的区合并以后,更多的老百姓可以共享到原来老城区的优质公共服务。
补齐短板冲刺第五个一线城市
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不进则退,此次杭州行政区划调整,意义重大。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杭州此次部分区划调整,可以让杭州的空间格局更加合理,是杭州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一步,将更好集聚全省乃至全国的要素,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杭州的信息经济在全国独领风骚,发展成为我国的“电商之都”,在多个指标上,杭州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一线城市广州,大有成为第五个一线城市的趋势。
不过与四大一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