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理财通试点进行时 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仍面临要素流动与监管协调等挑战
时间:2020-11-05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以跨境理财通试点为代表的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正在进行中。在近日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经济高峰论坛上,业内人士对未来进程表示期待,同时跨区域要素流动、跨境监管互认与协调等问题仍然存在,监管沙盒和金融科技或将成为助推互联互动的方式和力量。

跨境理财通打开投资空间,为基金业带来机遇

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

在大湾区投资空间的展望中,跨境理财通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实践。今年6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澳门金融管理局发出联合公告,宣布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借此安排,大湾区内地居民可以“南下”投资香港理财产品,港人则可“北上购买内地产品。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主席邹建雄表示,跨境理财通除了为区内居民提供更多元的投资理财产品外,亦扩大了区内金融机构的投资者基础,是继QFII/QDII、基金互认、股票通和债券通之后,又一次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重大发展。

“基金业界对跨境理财通可谓“翘首以待,与2015年推出的基金互认安排相比,我们预期跨境理财通的市场规模会更大。”邹建雄称。

“跨境理财通”根植于大湾区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开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逾7000万,GDP已经达到1.6万亿美元,在2019年全国拥有千万元人民币资产的“高净值家庭”中,大湾区占比超过五分之一。

今年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与毕马威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基金公司对大湾区市场有极大兴趣,但有42%的受访公司表示尚未制定大湾区策略,而37%的受访公司则表示将于未来12个月内制定有关策略。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的另一项投资者调查则显示,广东投资者普遍倾向投资本地市场,但受访者希望投资组合更多元,并希望增加海外配置,将国内占比从投资组合的平均67%降至55%;此外,有10%的受访者表示有兴趣投资其他市场,27%的受访者表示想通过公募基金投资到成熟市场。

在试点产品范围方面,邹建雄称,计划实施初期,可以先行涵盖风险中、低及相对简单的基金产品。他举例称,在2020年前八个月的基金销售中,债券基金最受香港投资者欢迎,约占总销售额的48%;另一边,内地市场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债券为主,估计对债券类基金以及低波动性的股票基金有一定需求,可被率先考虑到销售范围。

邹建雄同时强调,跨境理财通可为基金业界带来庞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销售管道、客户服务、产品管理、风险管理、资讯披露等方面。“例如,内地电子化及数据化普及程度高,通过手机平台或微信投资基金及获取资料是常态,虽然香港也朝向这个方向发展,但两地的投资及运作模式仍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加快步伐追上并作出相应调整,才能满足内地投资者对这方面服务的要求。”

监管沙盒结合金融科技或将助力互联互通

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的发展仍面临很多挑战,除了跨境理财通正在进行的互通努力,多位业内人士均提出跨区域要素流动、跨境监管互认与协调等问题仍存在于更广泛的跨境金融实践中。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认为,大湾区金融互通仍存在三个问题:其一是三地金融服务体验还存在明显差异;其二是要素的流动比较受限,尤其在疫情条件下,能够明显感受到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遇到挑战;其三则是三地监管机制存在差别。

金融壹账通总经理助理、GammaCEO区海鹰从自身经历分享了跨境互通的个人痛点,“我来自中国香港,在深圳工作了四年,但在一些日常生活场景中我无法使用回乡证作为在内地的身份认证,也很难从银行获得个人贷款。要实现真正的大湾区融合,需要各方的力量共同助力打通现有的路径,使得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都是畅通的。”

WeLabBank董事局主席陈家强提出,监管沙盒的模式可以推动跨境监管的互认与协调,以促进向整个大湾区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实际上,用监管沙盒辅助创新的金融科技和服务上线,香港金融监管在这方面曾有过实践。今年香港首批8家虚拟银行陆续开业,之前都曾通过监管沙盒的测试。

“有了监管沙盒的测试,我们的虚拟银行WeLabBank在正式运营时都比较顺畅,客户也会对我们的服务更有信心,”陈家强称,未来香港虚拟银行可以考虑在监管沙盒的环境下,探讨针对内地和澳门客户的电子化客户识别(eKYC)程序,让虚拟银行进一步服务大湾区民众和企业。

区海鹰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监管沙盒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真正的监管沙盒目的是为金融机构或相关服务方提供一个安全空间,支持金融创新的测试,它是低风险、可试错的。”

不过,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需要对数据隐私进行严格保护,在这方面,粤港澳三地的监管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大湾区数据的互通有一定难度。区海鹰指出,科技能够帮助解决这类问题,“如区块链技术具有可溯源且不被篡改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

陈家强也表示,如果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此问题,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