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秋粮陆续进入收获期】
眼下,秋分将至,全国秋粮逐渐成熟,主产区陆续进入收获期。今年,各地各部门克服旱涝等灾害影响,采取更加有力有效举措,全力以赴保丰收。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全国秋粮播种面积增势明显,预计达到12.84亿亩。西南地区是全国秋粮最早成熟的主产区,目前秋粮已开始收获。在四川德阳,专家正在测产的是新品种水稻。
与去年相比,这个产量足足增加了100多斤,测产地块的主人刘玉兰乐得合不拢嘴。
刘玉兰家的地块大部分在丘陵山坡上,产量一直上不去。今年,她种下了优质新品种,专家还手把手教她配套技术,虽然遭遇了水旱等自然灾害可仍实现了增产。
今年,国家大力提高粮食科技支撑能力。农业农村部发布了100多项引领性技术和主推技术,建设10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看着籽粒饱满的玉米,种粮大户尹殿伟心里很踏实。新技术提升了地力,增强了抗倒伏能力,前不久有三次台风过境,但他的玉米基本没受影响。
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国家在东北地区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4600多万亩。
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今年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除局部遭受旱涝等灾害外,大部分地区作物长势好,呈增产趋势,丰收有基础。(央视网)
【国新办发表《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17日发表《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白皮书。白皮书指出,通过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新疆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人权得到有效保障和发展。
白皮书介绍,新疆把促进劳动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坚持把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相结合,持续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有效扩大就业容量。2014年至2019年,新疆劳动就业总人数从1135.24万人增加到1330.1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2万元增至3.4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724元增至1.31万元。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新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白皮书说,截至今年6月底,全疆共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75.53亿元;55.24万人享受各项就业补贴16.95亿元。
白皮书强调,新疆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获得报酬、休息休假、职业安全、宗教信仰自由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等各项权利。积极践行国际劳工和人权标准,为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意义上实现生存权和发展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央视网)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于10月举行】
国新办今天(9月17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网信办、发改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情况,峰会将于10月12日至14日在福州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内容包括成果展览会、创新大赛、应用场景发布等七个环节,同时将设立“云上峰会”平台。相关企业还将集中亮相一批最新的科技成果。(央视网)
【2020中关村论坛今天开幕】
主题为“合作创新·共迎挑战”的2020中关村论坛今天(9月17日)开幕。本届论坛吸引了全球近千名专家学者、政商界代表以及国际顶级学术机构负责人,推出了“会议、展览、交易、发布”四大板块,共计50多场活动,其中技术交易板块是首次设置。论坛期间,还将发布包括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方案等一批创新成果。(央视网)
【上半年多举措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超2000亿元】
记者今天(9月17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的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论坛上了解到,今年以来消费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仅上半年,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直接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220亿元,帮助销售2000亿元以上。(央视网)
【自然资源部挂牌督办11起土地违法案件】
日前,自然资源部挂牌督办11起土地违法案件,严肃查处违法用地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格要求、严查案件、严肃追责,打击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自然资源部公开督促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法依规查处,接受社会监督。(央视网)
【《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今天发布】
记者从民政部今天(9月17日)发布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获悉,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可以采取委托管理、租赁经营等方式,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管理。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机构。(央视网)
【1—8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31.5%】
商务部今天(9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5%,较上年提升4.8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央视网)
【2020年东盟(贵阳)“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周启动】
今天(9月17日),2020年东盟(贵阳)“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周在贵阳启动。活动主题为“深化数字互联,共筑理想未来”,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