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户籍开启跨城认可、海南广建安居房,划时代的“抢”人优惠政策已拉开帷幕。
自2017年以来,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进行的如火如荼,尤其是今年各地人才政策发布呈现“井喷”之势,截至6月上旬已有百余城发布了人才政策,且其中超过80城发布的政策涉及购房补贴。而吸引人只是第一步,留下人才是城市的终极目的,哪些城市能够真正留住人呢?人口长期迁徙定居的趋势是怎样的?
近日,贝壳研究院发布《2020年新一线城市居住报告》,基于贝壳平台真实购房成交数据,描绘出中国人口迁徙居住图景,研究发现,“孔雀东南飞”的人口流动路径已经是过去式,当前的人口迁移居住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都市圈核心城市人口磁吸效应显著,都市圈周边城市在外溢力作用下吸引省内外人口流入,中西部单核省会城市以省内就近迁徙为主。
城市“移民”指数PK,谁更胜一筹?
购房成交数据是反映人口长期迁徙定居趋势的重要支撑。贝壳研究院根据2020年上半年32城二手房交易中非本地客源比例,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移民”指数(指数越高,说明外来购房客户占比越高),用以比较不同城市新定居居民的特点。
从城市群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无疑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群,外来购房人群占比最高,其次是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2019年粤港澳、长三角、中原三大城市群总常住人口分别同比增加177.65、178.96和146.82万人,同比增幅分别为1.46%、0.79%和0.39%,在所有城市群中表现亮眼。外来人口流入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购房需求,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外来人口的置业需求最显著。
分城市看,深圳、东莞、厦门的移民指数分别居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首位。深圳凭借大湾区规划利好、经济发展活力强、相对宽松的落户条件等优势,对人口表现出强大吸引力,2019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达到2.72,成为外来人口购房占比最多的城市;东莞承接深圳产业外溢,制造业较为发达,外来流入人口大,2019年常住人口户籍比达到3.37,在样本城市中居于首位。厦门作为旅游型城市,吸引大量省内客户前来购房。
值得注意的是,一线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常住户籍比并不低,但是移民指数排名相对靠后。与新一线城市相比,北京、上海居住负担与落户门槛高,外来客户购房较为困难。
人口迁徙居住趋势:极点恒强、都市圈外溢、单核虹吸
各城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着不同区域的人口迁入,受制于区域位置、户籍政策、产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各城市在吸引人口规模、户籍来源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如果将各城市购房人群来源地划分为本市、省内非本市及省外,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样本城市仍以省内客户购房占据主导地位。但结合城市发展特点和置业客户来源结构看,样本城市又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都市圈核心城市占据绝对优势,对外地人口具有高能吸纳能力。深圳、北京、上海作为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对省(市)外的人口虹吸效应大,购房人群中外地客户占比较高,尤其是深圳,近8成的成交房源被外地客户买走了。
核心城市外溢,周边城市强势崛起,吸引人口迁入的势力范围外扩。毗邻于都市圈核心城市,杭州、天津、苏州、佛山等沿海城市凭借独特优势承接外溢的产业与人口,对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向省外周边城市扩张。其中,杭州这座城市购房人群中,省外购房客户已经撑起了半边天,占比达到53%,主要吸引安徽、江西、河南、江苏等周边省份的客户前来置业。
省会光环效应显著,郑州、合肥等城市对省内客群具有更强吸引力。得益于省会中心城市战略地位、人才优惠政策等优势,中西部省份可谓是举全省之力重点发展省会城市,郑州、合肥、长沙、武汉、成都等城市对省内人口表现出强大的虹吸效应,省内购房客群占比达到8成以上,省内非本地购房人群占比也超过5成。以郑州为例,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省会,其对各地级市人口的吸纳能力突出,省内购房客户占比达到93.4%,也即是每10个购房客户中,至少有9个都是河南老乡。
哪些人正在向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迁徙定居?
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最具移民活力的城市群,那些新定居湾区的购房客户来源地有何特点?
相较于其他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并非“一极独大”,而是呈现多极化趋势发展,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均对外来人口表现出较大的吸引力,成为人口迁徙定居的重要目的地。
同为湾区内城市,五个重点城市购房客户来源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质。广佛对省内人口的吸引力更强,购房客群中省内客户均超5成;珠海次之,省内客户占比超4成。而深莞省内购房尚未超过3成。与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相比,广州平均不超3万的房价对购房客户更为友好;佛山不超过1.5万的房价,在湾区重点城市中属于房价洼地。
具体从城市来源看,广州、佛山、珠海对省内人口的吸纳呈现较为类似的势力范围,购房客户来源地TOP15中基本上被省内地级市所承包。深圳和东莞省内购房客群略有差别,深圳新定居居民中多以潮汕民系为主,而东莞省内购房客群中广府民系占比较高。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