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当前,从东北平原到南方鱼米之乡,各地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秋粮要高产,夏管是关键。在黑龙江的玉米主产区,植保无人机和自走式高架喷洒机正在进行“一喷多防”作业。现在,玉米的植株高度已经超过两米。
今年,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155亿亩,比去年增加50多万亩;良种覆盖率100%,先进技术推广面积2亿亩以上。
今年的持续强降雨,影响我国南方多地农业生产。安徽庐江县55万亩早稻受灾,种粮大户高婷婷的600亩早稻大面积倒伏。为此,当地农业部门紧急调来特种抗倒伏收割机帮她抢收,还联系到附近的合作社免费烘干。目前,庐江县已组织4000多台大型机械投入早稻抢收一线,上百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
在江西,水退到哪里,抢收抢种就到哪里。产粮大县余干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里,60多名工人正在栽种二季晚稻。
这段时间,江西紧急调拨237万公斤种子,并组织耕作机械、栽插种植机械用于恢复农业生产,现在已经完成晚稻种植1300多万亩;对难以种植晚稻的地块,引导农民改种旱粮等其它粮食作物。(央视网)
【研究生教育:为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正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的闫策参与了火星着陆导航制导与控制方案研究。
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各地高校将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已建成120多个科技小院,研究生长期驻扎,助力农民增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中,医科院校研究生主动请缨,在战疫一线践行医者的使命和责任。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111个一级学科和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体系,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更加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培养,为各行各业输出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央视网)
【7月27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8例】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7月28日)通报,7月2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8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例,本土病例64例。截至7月27日24时,现有确诊病例391例。7月27日0—24时,新增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4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4例。(央视网)
【今年上半年物流运行稳步复苏】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7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23.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5%。物流需求总体已接近去年水平,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民生领域物流持续向好,快递物流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央视网)
【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部今天(7月28日)发布,上半年,全国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为80.1%,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85.0%,同比上升4.9个百分点。(央视网)
【上半年全国办理出口退(免)税8128亿元】
记者今天(7月28日)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8128亿元。自3月我国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发布后,截至6月底,已有近2.5万户出口企业享受了此项政策红利。另外,全国有1.1万户新办出口企业通过“容缺”办理,取得退(免)税近100亿元。(央视网)
【全国新冠肺炎医保已支付12.32亿元】
记者今天(7月28日)从国新办政策例行吹风会了解到: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公共卫生相关项目建设投资总量是去年的两倍。截至7月19日,全国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发生医保结算13.55万人次,医保支付12.32亿元,支付比例达到67%。(央视网)
【交通运输部下拨2.67亿保障灾区公路畅通】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7月26日,全国干线公路累计中断8456处,交通运输部已紧急下拨两批共2.67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江西、湖南等14个省份抢通保通。(央视网)
【上半年全国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超十万起】
公安部今天(7月28日)通报了今年以来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阶段性成效,上半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0.1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2万名。(央视网)
【央企入桂集中签约5000多亿合作项目】
今天(7月28日),广西与国资委进行2020年“央企入桂”项目签约仪式,共签约项目78个,合同投资额达5496亿元,涵盖产业类、能源类、基础设施类、城市开发类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央视网)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南段建设启动】
今天(7月28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南段建设正式启动。南段管道起自河北永清县,终至上海白鹤镇,全长1509公里,计划2025年建成投产,每年将向长三角地区输送189亿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