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加强融资担保非现场监管
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为全面、深入贯彻实施《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做好融资担保公司非现场监管工作,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定了《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融资担保公司非现场监管规程的通知》(银保监发〔2020〕37号,以下简称《通知》)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非现场监管是监管融资担保公司的必要手段,在监管信息收集、风险识别判断、监管行动制定和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收集与核实方面,监管规程称,监督管理部门和银保监局应当分别加强数据审核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报表完整性、逻辑关系、异动情况等方面对非现场监管报表进行审核。监督管理部门和银保监局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对融资担保公司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和指标准确性进行问询、约谈、专项评估、实地走访和现场检查等。
风险监测与评估方面,监管规程明确,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依法查询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市场化征信机构数据库有关融资担保公司的信息。融资担保公司可以按照商业合作原则与市场化征信机构合作,依法提供、查询和使用信用信息。同时,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监测分析结论和突发事件情况,结合融资担保公司监管指标等,科学预判重大风险变化趋势,前瞻性开展短期和中长期风险预警。
多地抢滩布局万亿氢能市场
2019年,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大幅下降,氢能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40个地方政府出台氢能发展规划,纷纷抢滩布局万亿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氢能发展方向、核心技术能力等多重难题仍待解。
“保守估计,未来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10%,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近日在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称“中国石化”)主办的氢能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透露,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
据干勇介绍,目前国内氢能产业形成了六个产业集群,包括氢能源的利用、新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线等,截至2020年2月,中国加氢站数量达到64座,有40个地区出台了相关的氢能规划,其中,广东和山东已经通过了验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董事长张玉卓表示,氢能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但氢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如何选择、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发展时机如何把握,仍然存在疑问甚至争议,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
干勇认为,中国应该开创氢能的“重卡时代”。钢铁行业可以发展氢循环经济。固态储氢已经有一定商业模式,经济可行性高,技术路线也已经出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衣宝廉提出迎接电解水制氢储能高潮,可以利用西南、西北、东北丰富的水电与风电、太阳能来电解水制氢,利用天然气管网把氢和天然气一起运到全国各地。他建议国家尽快明确用天然气管网输送氢气的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