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仍居世界首位
尽管全球海运业受到疫情较大影响,我国船舶工业仍处于新周期回升阶段,上半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仍居世界首位。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自然资源部公布最新海洋经济数据显示,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呈向好发展趋势,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在全球仍具竞争力。全球权威航运造船机构公布上半年数据显示,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均居世界首位,新承接订单量占全球承接份额的65.4%,手持订单占全球订单量的48.3%,完工交付量占全球的37%。
据自然资源部发布《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止降回升并实现较快增长,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海洋船舶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3.5%。全年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谭乃芬说,受国内外疫情影响,年初造船完工量出现大幅下降。随着金融机构下单提供支撑,我国造船业当前承接新船订单量约占世界的70%,较去年同期提高十多个百分点。“目前船舶工业处于新周期回升阶段,疫情只是回升阶段的一个陡坡,回升的趋势不会改变。全年来看,我国船舶工业市场能够保持平稳。”
浙江为45万份种子打造安全家园
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日前在浙江省农科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海宁)正式开建。据悉,该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近期种质贮存量达30万份,远期贮存能力45万份以上,预计将成为全国一流的种质资源库。
“浙江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地方特色明显,是全国种质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戚行江表示,然而浙江一直没有综合性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散落在各相关科研、教学单位,不利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短板。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统一部署,自2017年以来,浙江已征集地方老品种、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1493份,抢救性调查收集古老、特色、珍稀、野生近缘植物资源1700份,基本摸清了全省社会留存的种质资源家底。
为更好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浙江启动了省级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该项目计划于2022年6月建成,计划总投资3798.6万元,用地155.3亩,新建种质资源库3487平方米,包括种质保存库、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评公共平台、种质信息共享平台。
据介绍,资源库建成后,可贮存种质45万份以上,将进一步改善浙江种质资源保存条件,有利于长期、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研究及开发利用工作。
宁波海关“十新”举措保障国际物流链畅通
“物流手续无纸化、转关自动审放自动核销、空箱通关模式简化……宁波海关一系列服务‘组合拳’,大大加速了港口物流的运转。”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集箱中心主任贺杰对宁波海关出台的监管服务创新系列举措赞不绝口。
近期,宁波海关在前期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的基础上,又出台“十新”举措,为保障国际物流链畅通、落实“六稳”“六保”要求贡献海关力量。从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6月份完成25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6%,迎来疫情以来的首次止跌翻红。
宁波海关加快推进空箱监管系统功能联调测试和上线运行,打造“统一申报单证、统一作业系统、统一风险研判、统一指令下达、统一现场执法”的空箱监管“查检合一”新模式;推动自动审放、自动核销、自动施验封等全流程作业自动化,疏通港口内部集疏运“毛细血管”的痛点;强化长三角海关协作联动,积极推进联运中转监管、“单一窗口”船舶备案信息共享和优化运输工具检验检疫证书等措施的落地,支持长三角区域内建设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港口联盟和机场群,促进区域内各种运输方式间进出口货物的便捷流通。
为满足船公司与货主的业务需求,进一步降低企业通关成本,该海关深化海关通关监管改革,推出“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新模式,大大提升物流运转速度。此外,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多项改革措施的综合运用,实实在在帮扶企业充分享受通关便利。
山东利津柔性引才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块写着“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汇邦渤海农业联合研发中心”的牌子引人注目。总经理张华斌介绍说,公司建立的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吸引了60余名专家到基地开展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国土资源部节水节地灌排模式转化、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市的科技项目20余项。
这是山东利津市汀罗镇引进人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汀罗镇将“招才引智”工作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聚焦加快补齐农业人才发展短板,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和企业,多渠道引进、挖掘产业发展急需的振兴人才,搭建人才平台,实现了以柔性引才推动乡村振兴。
他们通过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措施,制定人才奖励政策和帮扶措施,落实突出贡献人才、优秀人才示范岗的各项待遇,鼓励吸引懂生产、技术、市场等的专家人才;采取柔性引入机制,推进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交流,定期开展人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