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货币政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金融改革等均有详细阐述。以下为报告内容的主要看点: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下一阶段,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多渠道做好稳预期工作。
深化LPR改革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
报告分析,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推广运用,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
同时,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好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之间的平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全球经济遭遇供需双侧冲击,短期已滑入衰退轨道;疫情走势尚不明朗、各国应对力度参差不齐,全球经济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局部金融风险加速积累,值得警惕;全球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空间进一步压缩。
下一步,继续发挥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抗疫保供作用,做好收官工作。引导金融机构继续运用好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实施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与实体经济恢复情况相匹配,与3000亿元、5000亿元政策相衔接,避免出现断档,持续扩大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行业的信贷支持,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
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体系,严格业务边界,遵循金融机构经营规律,更好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关系,完善经营授权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
加强金融债券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分层分类的储架式发行管理体系。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
物价形势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基本平稳
物价形势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基本平稳,对未来变化需持续观察。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可能从供求两个方面继续对物价形成扰动,应保持密切监测分析。
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