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分别在头版或重要位置刊文聚焦《央行:以更大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
《中国证券报》刊文称,中国人民银行5月10日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加重视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为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上海证券报》刊文称,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调控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把握好流动性投放的力度和节奏,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
《证券时报》刊文称,报告强调,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继续根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阶段性特点出台有针对性措施,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一步缓解实体经济面临的实际困难,对冲疫情的影响。
QFII额度限制取消,外资对A股兴致日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简称《规定》),落实去年9月宣布的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上海哲奔咨询董事总经理彼得·亚历山大当晚在社交账号上发文称:“准入条件放松,更重要的是规则变得清晰明了,这正是全球投资者需要的。”在疫情背景下,外资机构认为,全球投资者对A股的兴致日增,投资中国正当时。(中国证券报)
提升违法成本,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近日,中信银行泄露客户个人信息一事引发市场关注。最新进展是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对中信银行启动立案调查,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实际上,这并非该行首次因此类事件遭受查处。屡罚不改的背后,凸显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专门立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需要大力提升机构的违法违规成本,起到震慑行业的作用。(中国证券报)
创业板在审企业平移安排基本清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在紧张推进中,据上证报记者从券商处了解,创业板在审企业受理安排已基本清晰,各方正在紧锣密鼓准备当中。上证报记者从投行人士处了解到,在审企业将有序平移,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深交所会集中完成在审企业的重新申报。(上海证券报)
外国银行在华分行将可申请基金托管资格。符合条件的外国银行在华分行,将可申请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格。同时,提出申请的外国银行在华分行可以在获得核准后,再开展人员、系统、场所等方面的筹备工作。证监会自前日起,就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托管办法”中明确了这一安排。(上海证券报)
银保监会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备受市场关注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终于浮出水面。银保监会官网5月9日发布的信息显示,银保监会起草了《办法》并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业内专家认为,互联网贷款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非接触银行”服务备受关注。从长远看,互联网贷款有望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渠道,而不仅是线下贷款的简单补充,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办法》的发布,可谓是恰逢其时、众望所归。(上海证券报)
从荣光到衰落,深圳补齐证券短板时不我待。深圳证券业的没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证券人才的流失,一大批从业者从深圳本土券商投奔上海、北京券商,近两年尤为明显。“吸引和留住从业者,除了机制、薪酬,还要能让从业者获得职业成就感。”深圳证券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鹏分析,深圳在这方面这些年明显不如上海和北京。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前海自由贸易区,身兼“三区”建设重任,深圳证券业绝不可掉队。今年适逢深圳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也是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开局之年,在中央再三强调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大背景下,深圳亟待补齐证券业这块短板。(证券时报)
财政赤字货币化需慎之又慎。经济衰退时扩大财政赤字有必要,但财政刺激在挽救经济的同时,要兼顾财政纪律和长期的制度约束。财政赤字货币化短期内虽会带来经济企稳、稳定市场信心的甜头,但这类政策是把未来押作赌注,必须对这一问题慎之又慎。更为重要的是,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无法替代结构性改革,后者才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力量。(证券时报)
(储继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