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部门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为了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12部门27日联合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办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
根据《办法》,网络安全审查重点评估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包括产品和服务使用后带来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被非法控制、遭受干扰或破坏,以及重要数据被窃取、泄露、毁损的风险;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开放性、透明性、来源的多样性,供应渠道的可靠性以及因为政治、外交、贸易等因素导致供应中断的风险;以及其他可能危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等。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应当按照办法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电信、广播电视、能源、金融、公路水路运输、铁路、民航、邮政、水利、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国防科技工业等行业领域的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营者在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时,应当按照办法要求考虑申报网络安全审查。
一揽子税收惠企举措
加码助力小微企业
“复工复产正在进行,可我们最缺的还是资金,虽然多方筹措,但是生产资金还是捉襟见肘。”石家庄市富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付庆辉说,借助税务局税银互动平台,解决了公司100万元银行贷款,也解决了企业开工的燃眉之急。
疫情暴发以来,不少企业面临复工复产中的资金困难问题。针对中小微企业轻资产没有抵押物、贷不到款这一“堵点”,税务部门和银行联合推动“银税互动”产品的落地实施,以“信”换“贷”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题。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银税互动”贷款笔数超过前四年的总和,今年一季度发放贷款75万笔,超过2019年的一半,越来越多小微企业从中受益。
为打通经济“微循环”、激活经济“微细胞”,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落细,一系列便民办税缴费服务举措不断升级,通过税收大数据、银税互动等为企业纾困解难……一揽子税收惠企举措加码助力小微企业。
在“加长版”税收宣传月期间,各地税务部门聚焦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小微企业等群体,量体裁衣提供“加量版”精准服务,确保各项支持复工复产税费优惠政策落地落细落到位。多地税务部门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清单式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提振复工复产信心。
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扩大
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扩围。记者27日从人民银行网站获悉,为深入做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人民银行支持在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河北雄安新区、杭州市、苏州市等六市(区)扩大试点,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申请创新测试。
2019年12月,人民银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目前第一批创新应用已开始测试,首批试点项目选定涵盖数字金融等应用场景,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这一试点也被称为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旨在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规范和引导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北京市正组织开展第二批试点项目。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在项目申报条件方面,第二批项目申报必须具有“业务普惠性”“技术创新性”“风险可控性”“需监管支持”等特点。项目申报主体既可以是持牌金融机构,也可以由金融科技企业单独申报。记者获悉,其他城市在试点应用项目征集要求方面,或将与北京征集条件基本一致。
区块链加速在多行业场景落地
自区块链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纳入“新基建”范围后,多行业场景落地进一步提速。国家网信办近日发布了第三批共计224个项目的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清单,人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宁波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厦门市慈善总会等单位与团体有区块链项目备案,中国银联、中国雄安集团、平安银行、百度等公司也有项目入选。
金融行业如供应链金融、票据等依然是区块链项目备案的热门领域。“目前供应链金融仍存在应收账款债权或订单真实有效性存疑的痛点。”欧科云链集团研究员李炼炫表示,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可回溯的特征,可以实现订单或者应收账款的“确权”,杜绝虚增确权金额、同一确权证明重复融资等违规现象,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除了金融、政务、溯源、版权等领域外,慈善和奢侈品溯源也首次出现在了备案清单中。截至目前,三批区块链信息服务累计达730家。
同时,国家级平台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日前正式启动商用。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刘宇南表示,BSN催生了公益慈善、物品追溯、电子发票等一批创新应用,未来应进一步整合要素资源,促进区块链技术快速普及和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