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广阔的海洋,连通中国与世界——4月13日,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两周岁生日。从国内年轻的自贸区,到率先探索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两年扎根筑基,海南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示改革创新和开放的活力。
置身如火如荼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深入海南橡胶“智慧胶园”的林间地头,听着生态软件产业园里“码农”们的键盘敲击声,看着一辆辆冷链物流车穿梭在罗牛山产业园……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实地调研看到,4月春来早的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构建开放型生态型服务型产业体系,随着海南自贸港产业体系创新的推进,相关产业及上市公司有望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发令枪已经鸣响。
自贸港建设“揭面纱”
一边是椰风阵阵的碧海蓝天,一边是焊花飞舞的繁忙景象,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断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脚步。4月10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项目现场看到,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推进竣工验收各项准备工作,航站楼行李系统、空调、登机廊桥基本安装完成,配套的环状路桥交通体系逐渐成形。
“6月30日前可以完成主体施工任务建设目标。”美兰国际机场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作为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关键节点性工程,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设计目标为旅客年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40万吨,5个值机岛、110个值机柜台,61个停机位。项目建成后将整合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打造成为海南重要的陆海空立体交通节点,成为泛南海国际航空枢纽。
自贸港建设起航,基础设施先行,美兰机场二期工程是海南自贸港按下“加速键”的缩影。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4月13日,中央正式部署海南自贸区(港)战略以来,一个个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目前,海南省正在建设的百亿级以上重点项目有10个,除了美兰机场二期扩建项目外,还有海口国际免税城、农村公路等多个工程。
自贸区建设两周年以来,海南正在以高效、务实的姿态迎接历史机遇。除了加速推进中的大型基建项目,海南自贸港产业体系的创新探索已经雏形初现。
“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构建开放型生态型服务型产业体系。”海南省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处处长吴全周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海南省坚持“全岛一盘棋、全岛同城化”发展理念,在全省布局了3类20个重点产业园区,聚焦重点发展产业谋划千亿级产业集群。
具体到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吴全周介绍,目前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油气产业、旅游业规模已超千亿;未来三年互联网产业、现代物流业、健康产业将实现千亿目标;到2030年前,低碳制造、现代金融、清洁能源、教育文体、总部经济、南繁科技、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等产业可跻身千亿产业群,有力支撑自由贸易港建设。
上市公司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海南自贸港建设在产业规划上独具特色。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海南一批上市公司摩拳擦掌,按下了产业创新升级的“加速键”。
在位于澄迈的海南橡胶红光基地“智慧橡胶园”内,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几千台自动割胶机进行维护调试,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橡胶“开割季”。通过电脑无线遥控开启机器后,采用智能螺旋铲割胶刀的刀头便开始模拟人工操作进行割胶,收满后被自动收集胶水循环系统进行采收。
“智慧橡胶园是我们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借力自贸港的东风,公司确立了天然橡胶主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打造的发展方向。”海南橡胶总裁李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海南橡胶将做强做优做精天然橡胶产业,提升橡胶产品和现代化木材精深加工能力,延伸橡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进一步完善橡胶加工产业海内外布局。
在天然橡胶主业之外,海南橡胶也在探索布局新兴产业。公司搭建了健康公司,服务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在自贸港建设东风催动下,像海南橡胶这样加快谋求产业升级的公司不在少数。在海口江东新区的罗牛山冷链物流园,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一辆辆冷链物流车正忙碌地在园区穿梭,来自大润发、星巴克、海底捞、蒙牛、伊利、百盛等数百家企业的全球商品在这里进行仓储、流通。
“自2018年底开园以来,罗牛山冷链物流园年流通货值达120亿元。”罗牛山总裁钟金雄介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罗牛山已从单一以农牧业产品生产经营转向以畜牧养殖业为龙头,集良种繁育、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冷链仓储、物流配送、食品检疫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发展模式。其中,根据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海南要加强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打造出岛快速冷链通道,提供高质量的冷链快递物流服务。接下来,公司将通过进一步引进全球的优质仓储物流企业、食品企业,逐步将罗牛山冷链物流园打造成优质安全食材产业聚集地及海南冷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
自贸港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