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河北、黑龙江、辽宁、深圳、天津、郑州等多个省市提出暂停现场祭扫活动。
今年的清明节假期时间为4月4日至6日,目前仅剩下不到20天的时间,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多地提出暂停清明节期间祭扫活动,或采取限流措施。
2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要严防民政服务机构发生聚集性感染。
此后,3月14日,民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加强分区分级分类指导,高风险地区可暂缓开放殡葬服务机构祭扫服务,暂停组织集中祭扫、集体共祭、骨灰撒海等集体性活动。中、低风险地区,对骨灰安葬(安放)高度集中的场所、相对封闭的室内祭扫场所以及容易形成人员聚集的服务项目,可先不开放或延后开放;对具备开放条件的,可提供现场祭扫服务,并做好控流量、防聚集、强防护、保安全等工作。
根据这些文件精神,多地明确提出了清明期间暂停现场祭扫,或者对现场祭扫人数采取限制措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河北、黑龙江、辽宁、深圳、天津、郑州等多个省市提出暂停现场祭扫活动,与此同时,多地均推出了网络祭扫、代为祭扫等服务。
广东省和浙江省均未按照全省范围采取统一禁止措施,譬如,广东省提出,要求各地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工作要求,疫情防控风险较高的,暂停祭扫服务;具备条件且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的,可提供限制性祭扫服务。
限制性祭扫主要采取的是预约限流措施。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北京提出,全市殡仪馆骨灰堂、经营性公墓和规模较大的公益性公墓,实行按日分时段预约祭扫,没有预约的不安排祭扫。同时推出代为祭扫、网上祭扫等服务。
上海市民政局倡导市民在今年清明期间不要前往公墓、骨灰堂进行现场祭扫。全市经营性公墓(骨灰堂)将推出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三项便民服务措施。其中,“代客祭扫”是指市民群众不去现场,委托公墓方祭奠亲人,由公墓方安排工作人员提供擦拭墓碑、鞠躬行礼、敬献鲜花等服务,并把服务过程通过照片反馈市民群众。“代客祭扫”将适当收费,最基本的套餐服务价为35元。
而对于确有落葬或现场祭扫需求的市民,上海将实行“预约落葬”和个别“预约祭扫”,“预约祭扫”将实行“限量预约、约满为止、分时祭扫”。
一般而言,每年的清明期间都是市民的集中祭扫期,以上海2019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全市共接待祭扫市民630万人次,85万辆车次,骨灰落葬10178穴。其中,清明节当天接待量达219万人次。
受此次疫情影响,大量人士无法现场祭扫,这是否会在未来一定程度改变丧葬礼俗?
对此,上海市民政局表示,网络祭扫等措施虽是疫情期间推出的便民服务,但符合绿色文明的现代殡葬发展理念、改革方向,也是移风易俗的举措,市民政局将在今后予以固化、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