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媒体昨夜今晨共同关注的头条新闻主要有:
1、正式磋商尚未开始英国脱欧谈判代表率先向欧盟开火
2、德国议员批评欧央行拉加德因负利率政策遭阻力
3、Facebook:欧盟提案将威胁创新和言论自由
4、贝佐斯宣布100亿美元地球基金以抗击气候变化问题
5、阿尔斯通以67亿美元收购庞巴迪铁路部门
6、马斯克:今年晚些时候在中国部署太阳能屋顶业务
正式磋商尚未开始英国脱欧谈判代表率先向欧盟开火
英国对欧盟有关未来英欧关系的立场发动史无前例的攻击,首相鲍里斯·约翰的特使暗示,欧盟的立场有可能损害民主。
双方的谈判定于下个月开始,英国首席脱欧谈判代表大卫·弗罗斯特(DavidFrost)在其首次公开亮相时就激烈地表示,英国将永远不会接受欧盟设定的签署协议条件。
“我们只想要其他独立国家也拥有的东西。”弗罗斯特说道。如果欧盟真的实施对英国的诉求,“民主将最终将付之东流。”
欧盟表示任何协议都取决于英国是否签字履行避免削弱与欧洲经济联系的承诺。但是英国表示,让英国遵守欧盟的规则是不公平的,而且超出了欧盟在其他贸易协定中所设定的条件。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欧盟的规定将迫使英国在公共补贴,环境法规和劳工条件等领域接受欧盟标准。
弗罗斯特说道:“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有能力制定适合我们的法律,我们要主张世界上每个其他非欧盟国家都享有的权利。以公平竞争环境为由要求我们接受欧盟的监督,与我们的行事目标不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谈判问题(谈判可能因为压力而继续推进),它事关全局。”
不过也有信号暗示折中方案最终可能出现,弗罗斯特表示英国希望基于与其他国家达成的自贸协定先例,制定开放且公平竞争的条款。
德国议员批评欧央行拉加德因负利率政策遭阻力
德国议员JoergMeuthen严辞批评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
“没有人相信你,”德国议员JoergMeuthen以德语长篇大论地批评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汀·拉加德时,改用英文说道:“你要清楚这一点。”
虽然外界的埋怨和不满对欧洲央行行长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但2月6日欧洲议会的这一幕也足以凸显,该刺激工具已经招致了多么激烈的政治情绪。
决策者们坚称,目前-0.5%的利率所产生的副作用(比如影响养老基金的收益)还不至于大于更普遍的经济益处。经济学家将负利率利弊相抵的水平称为“反转利率”。但是,借贷成本低于零引起一些公民的不满,意味着这项政策可能还面临另一个限制:政治因素。
“我对负利率没有任何意见,我认为它能产生积极效果,”BankJ.SafraSarasin首席经济学家KarstenJunius表示。“但是,我目前感觉,正在接近政治上的利率的下端。”
许多官员肯定不愿公开承认这样一个提振通胀的重要工具在政治上是有期限的。这不仅会限制他们的选择范围,也会损害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和一些同行一样,欧洲央行也面临来自于渴望影响其策略的政客们日益沉重的压力。
与此同时,自从前行长马里奥·德拉吉于去年10月份离开(欧洲央行最近一次降息的几周后)之后,决策者们也明显对更多宽松的可能性有所保留。欧元区实施负利率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在储蓄文化很强的国家,疲惫感尤为显著。
Facebook:欧盟提案将威胁创新和言论自由
Facebook周一就创新和言论自由面临的威胁发出了警告。
在本周及未来数月,欧盟将颁布一系列法规以控制美国科技巨头。
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在一份白皮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预计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周一将在布鲁塞尔向欧盟反垄断专员玛格丽特-韦斯塔格尔(MargretheVestager)和欧盟工业主管蒂埃里-布雷顿(ThierryBreton)重申这一观点。
在提到欧盟可能会追究互联网公司在其平台上发表仇恨言论和其他非法言论的责任时,Facebook表示,这忽视了互联网的本质。
“这种责任会扼杀创新,也会扼杀个人的言论自由,”Facebook在白皮书中表示。
扎克伯格此次访问之前,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Pichai)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Smith)上个月刚刚访问了布鲁塞尔。
两位专员将于周三宣布相关提案,挑战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的主导地位。
他们还将提出规则以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特别是在医疗保健和运输等高风险领域。
贝佐斯宣布100亿美元地球基金以抗击气候变化问题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表示,他将启动一个100亿美元的贝佐斯地球基金,该基金将发放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拨款。
不到一个月前,数百名亚马逊员工批评了该公司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软弱承诺。
贝佐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净资产估计接近1300亿美元,他在Instagram上发布了自己的慈善计划。
“气候变化是我们星球的最大威胁。”他写道,“我想和其他人一起工作,扩大已知的方法,并探索新的方法来对抗气候变化对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的毁灭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