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期刊《ChinaEconomist》发布2019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学人热点调研”结果。本次调研发现,经济学人预判经济增速放缓,外贸形势较为严峻,通胀压力增加,就业形势平稳。同时,针对“中欧班列”这一热点问题,《ChinaEconomist》进行了专项调查。参与调查的经济学人认为中欧班列的发展为我国国际贸易平衡、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又面临国家间信任不足、对华高技术产品封锁导致的回程率低、通关效率不高等问题。
经济学人预判全年GDP增速均值为6.3%
调查显示,二季度中国经济学人经济景气指数为63,比上季度上升13个点,经济学人预判经济预期较上季度有所好转,仍处于底部调整阶段。经济学人对二季度经济增速预判为6.28%。
外贸方面,经济学人预判出口贸易形势依然严峻。16%的经济学人认为二季度出口量会同比上升,67%认为出口量会同比下降。本期中国经济学人外贸景气指数为46,比上季度下降32个点,下降幅度较大。
物价方面,经济学人预判市场通胀压力增加.本期中国经济学人物价指数为164,比上季度上升21个点。70%的经济学人认为物价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会上升,24%认为两时期物价水平基本持平。
就业方面,经济学人预判就业形势稳中向好。本期中国经济学人就业指数为46,与上季度调查结果上升4个点,经济学人预判就业形势稳中向好。9%的经济学人认为就业形势与去年同期相比会变好,29%认为两时期就业形势基本持平。
经济学人预判2019年全年经济增速为6.3%。其中,判断2019年经济增速在6.0-6.5%区间的经济学人占比71%。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学人对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分别为6.3%、6.2%和6.2%。30岁以下、30-40岁、41-50岁和50岁以上的经济学人对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分别为6.3%、6.2%、6.3%和6.3%。
制约中欧班列最主要问题是国家间安全信任缺乏
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借助陆港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逾60个,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已超过1.5万列。
大部分经济学人认为中欧班列为中-欧亚贸易总量带来了净增效应,将促进中国对欧洲商品的进口,利于改善贸易不平衡。68%的经济学人认为班列的开通带来了贸易总量净增效应,仅32%的经济学人认为班列仅仅是对海运和空运货物量的挤出。同时,50%的经济学人认为班列将增加对欧洲的进口、改善中欧贸易不平衡,20%的认为将会促进对欧洲的出口,加剧中欧贸易的不平衡。
其中,多数经济学人认为中欧班列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认为中欧班列对产业升级最有利的地区是东部地区的学者占15%,中部地区的占27%,西部地区的占58%。
不过目前中欧班列也面临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中欧班列回程率低、口岸通关效率低下等。
在经济学人看来,国产能力强、货源不足以及欧洲对华所需高技术产品封锁是导致中欧班列回程率低的主要原因。关于中欧班列回程率低的原因,大部分经济学人认为排名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我国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对欧洲货物需求量少(49%),与境外物流企业合作不畅、货源组织不力(43%),欧洲各国对我国所需要的高科技产品进行出口限制(40%)。27%的经济学人认为中欧班列在促进中-欧亚贸易中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口岸通关效率低下。
总体来看,45%的经济学人认为制约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倡议互促的最主要问题是国家间安全信任的缺乏。认为制约中欧班列与“一带一路”互促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家间信任缺乏的经济学人占45%、班列覆盖面小的占20%、贸易不平衡的占13%、班列影响力小的占13%、基建困难的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