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根据《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其中,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对此,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纲要》明确,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发言人指出,根据《纲要》,香港与澳门、广州和深圳并列为中心城市,并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表示,《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了明确的路径,也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这个指引可以更好的打开港澳的发展空间。他认为,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创新完善各领域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互利合作。
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纲要》明确,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其中包括完善珠三角制造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新兴产业方面,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
王福强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有完善的市场信用、清晰的政商关系、与国际接轨的商业惯例、高端服务业支撑和发达的国际联系通道。大湾区是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其任务不仅仅是区域内的“一亩三分地”的发展,而是带动我国西南、华南,甚至辐射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创新将有效带动城市群、城市带的高速增长。”前述有关人士表示,正因为创新对区域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我国除了继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将重点推进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通过发挥国家高新区先发优势,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培育新增长点。
同时,我国将研究制定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先行先试。上述人士指出,高新区将加强做实做厚里子,切忌重面子、轻里子,使其真正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创新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必然给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和新市场,孕育新模式和新动力,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臧红岩博士表示,区域经济增长在工业革命之后主要经过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阶段。在创新驱动阶段,国家的创新和竞争优势处于巅峰状态。区域经济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培养新动能是区域经济保持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
“通过区域科技创新提高区域竞争力,最大限度提高科技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有限整合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先进生产要素。”臧红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