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资产监督制度化、规范化迈出重要步伐。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日前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以下简称《综合报告》)和《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以下简称《金融专项报告》)。30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国有资产报告作出权威解读表示,此次是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内容实现了全口径、全覆盖,涵盖各类国有资产的“明白账”,直观展现了国有资产的全景图。报告通过审议后,将按程序首次向社会公开有关内容。
据悉,提交审议的《综合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共183.5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共241万亿元,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共30万亿元。《金融专项报告》显示,2017年,扣除客观因素后,中央国有金融企业平均保值增值率为110.8%。2013年至2017年,中央国有金融企业营业收入由4.3万亿元增至5.8万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从1.2万亿元增至1.4万亿元。
上述财政部负责人介绍,总体来说,《综合报告》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综合报告》是国务院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二是《综合报告》内容实现了全口径、全覆盖。向全国人民报告涵盖各级各类国有资产的“明白账”。其既包含企业国有资产、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部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总量情况,也单列了文物资源资产情况。三是《综合报告》既包含了实的数据,也包含活的管理情况。报告了各类资产的总量数据和多维度的结构性数据,直观展现了国有资产的全景图。四是《综合报告》将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让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更加透明。今年《综合报告》通过审议后,将按程序首次将有关内容向社会公开。
《金融专项报告》也是全口径报清家底“明白账”。专项报告全面摸清了我国境内外国有金融资产“家底”,实现了中央要求的全口径、全覆盖。此外,展示了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成效。报告还重点聚焦金融领域相关情况。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权威专家指出,披露国有资产全景图有利于国有资产高效配置运营,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的监督制度化规范化迈向了新台阶,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文宗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此次通过全口径的全覆盖,摸清了截至2017年年底国有资产的家底及具体数额,无疑有利于我们摸清自己的家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从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来看,建立一个全面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尤其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这是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持续深入的必然要求。”文宗瑜指出,这有利于使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督促政府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同时为整个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国有资产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效应提供制度保障。
“黄部长提到要共同推动海内外中文报业繁荣发展,这也是我们的使命。”香港流动媒体董事、总经理王运丰说,为了进一步扩大海外中文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流动媒体制作了“一带一路”资讯带,为海外的110余家华文媒体建立新媒体渠道,推动它们从传统媒体转为新媒体。王运丰表示,下一步,“一带一路”资讯带将加强新闻内容建设,传播好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思想内涵,让中国故事吸引更多的外国读者,为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参考报》总编辑张超文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中文报业人士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在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大的意义。这其中内容是核心,无论智能技术如何重塑内容生产方式、信息传递方式、信息消费方式,但是它改变不了信息内容的核心地位,只有全力赋予这些内容以价值,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围绕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要在后续工作中开拓思路,积极落实,向国际社会广泛介绍好中国的发展进步,传播好中国社会新时代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