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6日讯今日,由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主办,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与走出去智库(CGGT)承办的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发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发布了全球首个综合评价对外投资重点国别、产业收益和风险的指数体系—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China-ASEANTradeandInvestmentIndex)(以下简称“指数”)。
中国前驻东盟大使、中国—东盟中心前秘书长杨秀萍、新加坡驻华参赞陈凤娥女士、菲律宾驻华大使馆MinisterIvanFrankM.Olea、菲律宾驻华大使馆AttachéBrendaleeR.Orcino-Panganiban参加发布会,他们盛赞该指数的研发和发布将为各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提供了量化的决策依据。
会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秘书长、广西贸促会会长李常官代表主办方致辞,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翟崑教授发布了“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走出去智库合伙人、战略研究部总经理闫志君进行了指数报告解读。新加坡驻华参赞陈金娥、菲律宾驻华大使馆MinisterIvanFrankM.Olea分别分享了新加坡和菲律宾投资机遇,热情邀请中资企业前往投资。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由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与走出去智库(CGGT)联合课题组研发、测算和编写,主要跟踪研究东盟国家在政治、经济、金融、法律与税收等方面的动态,精确研判形势,努力协助中资企业在与东盟十国开展贸易投资过程中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体系,更好服务企业捕抓商机,进一步畅通经贸渠道。
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经贸得到长足发展,贸易与投资实现大幅增长。贸易方面,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7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有望在2020年达1万亿美元。直接投资方面,东盟是“一带一路”的重点投资区域,2017年中国对东盟十国直接投资存量为883.6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广西是中国唯一同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联通的省区,是我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在服务我国对东盟开放开发中作用和责任重大。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深耕区域和重点区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利用政策平台,进一步强化中国与东盟合作,促进双方企业贸易投资纵深发展,推进双方经贸关系行稳致远,成为了广西各级各界重要使命和任务。因此,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委托北京大学东盟国家研究中心与走出去智库组成联合课题组,联合研发测算“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撰写指数解读报告,为中资企业投资东盟各国及开展贸易提供了量化参考依据。
指数报告以东盟十国和六个重点行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业务模型和数据处理模型。其中,业务模型从收益、风险、成长潜力和对华关系四个维度构建层次指标体系;数据处理模型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法,形成针对十国国家层面的贸易投资指数,和针对六国六行业(包括农林渔业、建筑业、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与仓储业、公用事业)层面的贸易投资指数。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指数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动态性。为了支持中资企业及时抓住商机、规避风险,指数立足于向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贸易、贷款、工程承包等中资企业提供及时有效、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商机捕捉、风险预警服务。指数的“动态性”体现在:通过甄别互联网及其他渠道风险或商机的动态事件,根据其商机的大小、风险的高低,涉及的领域、覆盖的地域和影响的时长等,及时提升或降低某国某产业的指数得分,并连同动态简报(阐明收益/风险来源、提供抓住商机/避险的参考建议),一并推送到相关中资企业,提醒其及时抓住商机或控制风险,以减少损失或提高收入。
二是可比性。同一行业在不同国家具有统一的评价框架,因此该行业在跨国中具有横向可比性。特定行业在对象国的指数得分越高,意味着行业在该国的风险更低,或回报更高。这样可帮助中资企业在投资时,更科学便捷的选择优先投资国家。
三是易读性。企业管理者阅读负担重,大篇幅文字信息传递的风险信号往往容易被忽略,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指数通过将重大风险或商机动态事件的后果量化为数字,以数字的变动引起读者的重视,引导读者深入阅读指数解读简报,从而进一步了解风险来源、制订措施、抓住机遇。
四是前瞻性。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中不仅关注现状,更关注对象国和所投资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指数模型中包含“发展潜力”维度,通过采用权威的关键数据,预测这些国家与行业未来若干年的发展前景,帮助中资企业深度了解某国某行业的发展潜力。
五是全面性。在美国不断试图打破世界经贸格局和制度安排、重构对美国有利的全球贸易格局的背景下,中资企业需密切关注投资东道国对华关系的变化,以便做出正确的贸易投资决策。指数模型中包括“对华关系”维度,通过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度量对象国对华的友好程度,并根据突发的重大事件动态调整国家和行业指数,进而提醒中资企业予以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