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然路漫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近日发布的《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及其效率研究》显示,尽管近4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但仍是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沿着“造城”的路径,以行政化方式自上而下展开的。
研究认为,这种方式在做大经济总量、创造就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毕竟仍是一种粗放型的城市化,当前中国的城市化主要面临六方面突出挑战。
一是城市无序扩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下降。统计显示,中国城市的建成区人口密度低于部分发达国家水平,而人均建成区面积则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对于中国这种土地极为紧张的国家而言,这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也表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效占地。2000~2016年城市人口增长65%,但同期城市建成区面积却大增142%。
“城市建设无效占地太多,土地大量浪费,城市丧失了提高土地集约度的功能。”王小鲁说,按照既定目标,未来城镇化率要从58%提到78%,加上基础设施占地,若还按照过去十多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幅趋势,估计将再多占地10万平方公里,这样的话,耕地保护红线势必要突破。
二是各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筹集资金来推进城镇建设,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城市化与市民化进程分离,并造成大量社会问题。目前,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虽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却没有城镇户籍,因而难以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这部分人口占城镇常住人口的1/3左右。
四是人口等经济资源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导致“城市病”凸显,而中小城市数量与人口比重下降,发展极不平衡。
不过,王小鲁也指出,研究发现大城市因聚集效应带来巨大的规模收益,特大中心城市对经济全局有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病”通常并非因为城市过大,而是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管理落后导致。因此,城市的规模经济不可忽视,合理的交通规划、区位布局和城市群的发展可进一步延伸城市规模。
五是城乡差距突出。近十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一直维持在“3”以上,而且无改善迹象。
六是城市化推进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