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明:外企进中国最看重其市场潜力
时间:2018-09-18 00:00:00来自:腾讯财经字号:T  T

[摘要]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表示,中国的庞大市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

腾讯财经讯9月18日至20日,第十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主题“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腾讯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

在中国对外开放四十年分论坛上,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表示,外国公司进入到中国,最看重的是中国的市场潜力。中国的庞大市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

对外开放四十年以来,按购买力平价估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40年来中国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潮中,以碧桂园为例,今年7月,碧桂园进军机器人领域,围绕地产主业进行高科技业务布局。碧桂园今年6月宣布进军现代农业,与袁隆平团队合作共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研究中心,并与国内外18个合作单位签订框架协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业务范围涵盖农产品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种业、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服务;通过引入行业专业人士,对接世界先进农业技术等进行研发,并选择无污染基地进行生产,通过凤凰优选、线上电商与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等进行销售,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以下为陈黎明发言实录:

主持人李斯璇:陈总,IBM也是最早一批入华的企业,应该是1984年进入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的第六年进入中国了,这是两方面的问题,我先站在这个企业角度上,当年为什么等待了六年时间,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准备,那个时候看准了中国市场的什么,带来了什么?

陈黎明:您的信息不够准确,IBM最早进入中国是1936年,1934年我们就把自己的制表机卖给了中国。中国第一通越洋电话是从上海打出去的。

1972年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一个乒乓外交事件。改革开放之后,IBM最早进入到中国是1979年,把我们的第一台370大型主机卖给了沈阳鼓风机公司,同一年我们也把我们的电脑卖给了中国银行。1981年我们就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到1984年建立了分公司,所以我们最早进入到中国,如果是改革开放之后是1979年就已经进来了。

主持人李斯璇:我问的是1984年是建立分公司开始,您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知道了。当一个企业想走到一个新的国家,新的领域,需要特别长的前期铺垫,早期的交往回溯到了30年代,我觉得这个本身背后就讲述了很多的道理。但是您个人的经历也非常有意思,之前跟陈总也做过节目,有一些了解。您早年的工作经历,不光是IBM美国公司,在英国、德国、南非的公司您全部都就职过。跟我们讲讲过去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当中,您觉得回溯到最早期,当时是一些什么样的感受,这些外国企业想要进入到中国。

陈黎明:外国公司进入到中国,最看重的是中国的市场潜力。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我个人认为都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因为,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市场就是它的业务。所以很多的跨国公司最早我们把它定义为带来产品的阶段,或者我们叫做为中国制造的阶段。那个时候很多的通过贸易形式,把产品带到中国来。其实很多的中国公司也是通过贸易代理的形式,接入了跨国的产品,了解了产品,了解了市场营销,了解了国际的一些销售,了解了一些游戏规则。这个是有这样一个发展的历程,当然后面还经历了一系列其他的历程,我们待会也可以做一些分享。

主持人李斯璇:早期来讲,那个时候外国的跨国企业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市场,而且您总结得特别精辟,叫做为中国制造。那个时候是比较简单的,稍微原始交往的状态,您觉得这些不同的国家之间更像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同时您觉得说中国企业向外国企业能够学到的是什么?

陈黎明:当时改革开放之初,咱们国家是处于百业待兴的状态,背水一战。因此对改革开放非常形成共识,大家非常希望能够有更多先进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包括国际的规则能够进入到中国市场。那个时候很多的一些企业、员工,实际上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我刚回国的时候已经到了1996年,1996年的时候,我们最先教我们的员工怎么吃西餐,打领带,就是一点一点培养出他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不是说有了国际化的就放弃中国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你要跟国际打交道,必须要了解国际的行为规范,国际的一些做事的方式。这个我觉得也是势在必行的。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很多企业其实是抱着一种学习、了解的心态,跟国外的公司打交道。其实国外公司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初来乍到对中国的文化了解也非常少。当中也有很多的一些挑战,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外国公司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主持人李斯璇:您刚才说作为您待过这么多的跨国企业,他们想要进入到中国,因为今天我们看到台下中国的嘉宾,外国的嘉宾都有。可能有一些刚刚进入中国,有一些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长了。一般感受到比较大的文化,不管是实际的文化上,还是公司的文化,商业的文化,文化的冲击是什么?

陈黎明:我觉得文化上的差异,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因为我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商业,不同国家的公司,不同行业我都有从业经历。因此对他们都有非常直观的一种认识,很多的跨国公司刚来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差异,跟中国企业的差异不是战略上的差异,也不是财务上的一些差异,甚至都不是技术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的。但是唯一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这个是没有办法通过谈判解决的。因此就需要融合,就需要不断的碰撞,不断的融合。我经常讲一个故事,西红柿和鸡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经过熬制就变成了西红柿鸡蛋汤,既不是叫西红柿,也不能加快鸡蛋,只能叫做西红柿鸡蛋汤。

你仔细想想看,南北的文化都有差别,如果一个北方人娶了南方人,一个人早上要吃稀饭,一个早上要吃油条,这个就是文化上的差异,这个也可以理解,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经营活动当中带来的冲击是非常普遍,非常常见的事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