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0-12日,以“共享全球智慧,引领未来科技”为主题的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8月11日,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论坛上表示,鉴于近期汇率、经济形势的动态,很多人讨论是不是此前去杠杆、强监管做的多了。他认为,在未来的去杠杆、强监管问题上,如果做一些微调,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因为一些短期困难而放弃了去杠杆、强监管的目标,很可能会导致中国在未来三到五年的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恶化。
朱海斌认为,中国新的金融消费市场跟美国相比,已经从最开始相对比较落后,跳过了像美国现在比较常用的信用卡和其它金融支付的方式,直接跃入到更下一级,这是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后发优势。
在金融交易方面,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或者科技的发展,正在完全改写整个金融行业。摩根大通每年在金融科技的投资超过10亿美元。在股票交易方面,摩根大通最近也研发了一套自己的新的AI系统,在交易环节就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自动化的交易。
朱海斌表示,金融的血液和科技的血液之间是否有一些排斥性,怎么样把它更好的结合,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科技最主要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但金融的核心,它的生命线在于风险管理,这个风险管理跟开放之间,实际上本身是有冲突的,需要我们去做平衡。
中国在过去几年走的弯路,恰恰是因为我们可能过多的关注了创新商业模式,而忽视了这些新产品背后所对应的风险管理。
朱海斌认为,从2008年以后全球金融监管是收紧,中国在200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鼓励金融创新。我们看到过去几年其中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由于我们的金融监管在风险管理上并没有相应的跟上这些新的产品形式和新的金融服务形式的创新,导致了我们在目前最近几年的第一大任务是防范系统性的风险,尤其是金融领域的风险。
金融去杠杆、金融强监管这个方向,应该是2008年以后第一次从监管策略上出现调整。这个调整,从目前情况看,对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而言,已经取得了非常积极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