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得起iPhone 你可能已经是“高收入”人群了
时间:2018-07-10 00:00:00来自:爱范儿字号:T  T

每年各省市发布平均工资排名后,都会在网上引起不少讨论,一定会有大批网友自嘲着「又拖后腿」了,可究竟多少收入才算得上高收入,其实各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标准,难以界定。

美国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用iPhone作为判断高收入人群的标准可能更加靠谱。这项研究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MarianneBertrand和EmirKamenica,并发表在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的官网上。

这项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消费者行为和媒介消费来推断人口的统计信息,研究人员分析了由收入、教育、性别、种族和政治意识形态来区分的美国各群体间的文化差异的世俗趋势。

在衡量群体间的文化创意后,基于媒体消费、消费者行为、使用时间以及社会态度来推断个人或群体的能力,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在我们研究的各个年份数据中,没有一个品牌能比苹果的iPhone更好地预测高收入情况。

研究指出,以「拥有一台iPhone」为标准的话,能以69.1%的正确率预测出该用户属于「高收入」人群,这里的「高收入」人群指的是在家庭成员收入中排在前25%的人。

除了iPhone,iPad也是判断「高收入」人群的有力指标,准确率达到66.9%。,而Android手机的这一数字为59.5%。

据该论文介绍,这份研究的样本人数为6394,涵盖了不同收入、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的人群,调查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访谈。

随着苹果在全球的扩张,已经长期稳坐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二,其实已经有不止一个机构用iPhone作为某项经济数据的指标了。

前段时间瑞银发布了一份2018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以iPhoneX作为衡量标准,以此统计出不同国家民众的购买力。

不过正因为全球各地的居民购买力、物价和关税等水平都有较大差异,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这份研究或许并没有普适性。

而在美国,被用来作为衡量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品也在不断变化,在2004年是LandO’Lakes牌的黄油和Kikkoman的酱油,而在1992年则是GreyPoupon的芥末。

说到衡量货币价值的消费品,就不得不提「巨无霸指数」(BigMacIndex)了,这个概念在1986年由《经济学人》提出,用来衡量各国的货币价值。

尽管「巨无霸指数」并不严谨,但随着麦当劳在世界各地逐渐普及,这个通俗易懂的概念在很长时间内被都当做了全球的汇率标准。

到了2004年,《经济学人》又推出了「中杯拿铁指数」(TallLatteIndex)来对比各国货币汇率,此后iPod(2007年)和宜家的比利书架(2009年)等商品都曾被作为参考标准。

而去年《华尔街日报》还推出了「星巴克指数」,用星巴克的中杯拿铁咖啡来比较不同国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这些衡量货币和购买力的商品随着消费文化的变迁而换代,除了反映当时的消费趋势,更多的是为了让普通人更好地理解晦涩的经济学名词,正如发明「巨无霸指数」的《经济学人》所说的:

「汉堡经济学」(Burgernomics)从未打算被当成是一个非常精确的汇率衡量指标,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让汇率理论更好理解。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角色刚好轮到了iPhone来扮演。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