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8-07-05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字号:T  T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

2018年可称之为高质量发展“元年”,但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实践中破题,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必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改善供给结构入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达国家有不少技术、设备和产品对我国实行出口禁运和严格限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宣示把中国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40年来,这个得民心顺民意的政策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

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改革开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坚持改革开放成为中国人民最大的政治经济共识。1976年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为1539.4亿美元(现价美元),占当年世界GDP总量的2.2%;人均GDP仅165.4美元(现价美元),排在世界诸多国家的120多位;国家外汇储备只有12.55亿美元,比海地、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摩洛哥等发展中的极小国家的外汇储备还少;当年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34.3亿美元,仅仅只有美国同年货物贸易总量的5%左右;那时完全没有外商直接投资(FDI),更没有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ODI);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只有150美元左右和60美元左右。当时的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6%,按照国际贫困人口收入标准,中国农民基本上都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当时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邓小平等老一代政治家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艰难征程。从思想到行动,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砥砺奋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实践检验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硬道理。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

前期,我到深圳蛇口招商局集团调研,改革开放之初蛇口工业区很多做法是创举、突破,是特事特办的。现在回头看,做这些事情,需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别人不敢踩的雷敢踩,别人不敢打破的框框敢打破。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与中央领导谈话时,有这样一段寓意深刻的话:“深圳的建设速度相当快?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500万美元以下的开支自己做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邓小平的一锤定音,消除了当时围绕着这两句带有“金钱”、“效率”口号的种种争议。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国庆庆典上,写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工业区彩车驶过天安门,这句口号从此响彻全国,家喻户晓。40年来,中国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富裕,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改革开放之所以会成为具有共识的不争之定数,不可移、不可变的根基在于,改革开放这个路向已经成为政治经济稳定的标志物,成为人们安定坦然的心理基础。这个路向把握不准,不仅影响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也影响人们的安定感和安全感。

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动机和稳定器。2013~2016年,按照当年汇率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2.5%提高到14.8%,提高了2.3个百分点。按照2010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4年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7.2%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2.1%、1.2%和1.1%的年均增速,也明显高于世界经济2.7%的年均增速,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中国承载了全球近1/5的人口,人民生活即将实现全面小康,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虽然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16年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9.7%,但作为经济迅速发展的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消费市场对世界消费增长的贡献不亚于美国,并且是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市场。2013~2016年,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3.4%,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23%、7.9%和2.1%;中国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7.5%,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2%、1%和0.6%,世界消费市场的年均增速为2.4%。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了广大中国公民,也为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创造了发展机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从共商、共建、共享中获得了发展机遇。目前,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不同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8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以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的新机遇,也是世界的新机遇。

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从计划走向市场,从贫困走向小康,从短缺走向充裕,这一切并不是终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发展水平越高新老问题和矛盾就越是交织叠加,就越呼唤改革开放往纵深发展。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不比改革之初小,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改革定力、历史经验、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实践方略也都进入了新境界。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2018年可称之为高质量发展“元年”,但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实践中破题,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国继续大胆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拼命做大蛋糕到把蛋糕质量做得更好并分得更加公开合理,必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改善供给结构入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过去一段时间里,在中国早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后,仍然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加大金融杠杆率,延续用房地产拉动GDP增长的旧模式,造成金融乱象和房地产泡沫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样是一场革命,要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为更多的中国人提供创新创业的发展机会、起点公平政策环境。

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要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三是在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金融领域的开放措施有:

1.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

2.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

3.不再要求合资证券公司境内股东至少有一家是证券公司;

4.为进一步完善内地与香港两地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从5月1日起把互联互通每日额度扩大四倍,即沪股通及深股通每日额度从130亿调整为52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每日额度从105亿调整为420亿元人民币;

5.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

6.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

今后将推出的金融改革开放措施有:

1.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

2.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

3.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

4.不再对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单独设限,内外资一致;

5.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要求。

实体经济方面,要坚持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政策措施适用于所有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更不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小微企业。要秉承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利用各种双、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企业间务实合作创造良好环境。政府要问计于内外资企业,我国与一些国家开展了积极的交流合作,比如中德两国建立了合作机制,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推动了两国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对接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高科技产业从来都不是靠保护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些领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强,政府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扶持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但是,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要靠企业,政府代替不了,也左右不了。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政府作用主要定位于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扩大中外合作中,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达国家有不少技术、设备和产品对我国实行出口禁运和严格限制。希望中外双方今后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也欢迎各国企业积极参与到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中来。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