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
时间:2013-04-01 14:09:16来自:合富网字号:T  T

   证券投资基金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迄今为止,它大致经过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第一节 证券投资基金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英国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它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1/3以上,国际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25%。由于国内资金积累过多,投资成本日渐升高,于是,许多商人便将私人财产和资金纷纷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海外市场进行投资,以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但由于投资者缺乏国际投资知识,对海外的投资环境缺乏应有的了解,加上地域限制和语言不通,无力自行管理。在经历了投资失败、被欺诈等惨痛教训之后,人们便萌发了集合众多投资者的资金,委托专人经营和管理的想法,并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因此,1868年英国成立“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Foreign and Colonial Government Trust 公开向社会个人发售认股凭证,这是公认的设立最早的投资基金。该基金设立的宗旨是:“运用基金达到寓与大投资者一样享受海外投资收益的目的”。它在英国《泰晤士报》刊登招股说明书,公开向社会个人发售认股凭证,以分散投资于国外殖民地的公司债为主;其投资地区,远及南北美洲、中东、东南亚和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资总额48万英镑。该基金与股票类似,不能退股,亦不能将基金单位兑现,认购者的权益仅限于分红和派息两项。但由于它能够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而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因此,它的设立标志着证券投资基金开始起步。

早期的基金多为提供半固定收益的契约型投资信托。由于原始的基金投资业务大多限于当时市场上各种有利可图的有价证券上,因而证券投资信托成为基金业务的基础和投资对象。1873年,英国的投资信托先驱人物罗伯特·富来明(Robert Fleming)开办了“苏格兰美洲信托(Scottish  American  Trust)”,专门办理美洲新大陆的铁路投资,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对基金进行专门管理,投资信托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赢利业务。到1890年,英国营运的投资信托基金达101家,这些基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采取对外证券投资方式,并以公债为投资对象。

早期的投资基金是非公司组织,投资者和代理人通过信托契约,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契约型投资基金是最早出现的投资基金形式。1879年,英国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法》,公司型投资基金取得了合法地位,这是投资信托史上的一大变迁。随着股份有限公司法的实施,一些基金管理机构选择了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制度。投资基金脱离了原来的契约形态,发展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式的组织形式。

19世纪80年代的最后40年间,证券投资基金有了较快成长,英国共有200多个基金公司在各地成立。这个时期的基金处于初创阶段,主要投资海外实业与债券,在类型上都是封闭式基金;与其它金融产品相比,基金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市场来说都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金融产品。

1868年至1920年是证券投资基金的产生阶段。

 第二节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财富的急剧增加,使得美国人民的投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资本家热衷于从事证券投资,普通大众也开始对证券投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刚刚涉足证券投资的中小投资者们来说,要想准确地发现那些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股票,比较困难。他们需要一些真正懂行的专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或者代他们进行投资决策。在此背景下,英国的投资信托制度被引入到美国。19214月美国设立了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组织“美国国际证券信托基金(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Trust  of  American) ”,标志着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中的“英国时代”结束而“美国时代”开始。

1924321在波士顿又成立了被认为真正具有现代特点的基金——“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它由哈佛大学200名教授出资5万美元组成,宗旨是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投资管理,其管理机构是“马萨诸塞金融服务公司”。这一基金的设立,意味着美国式证券投资基金的真正起步。这一基金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司型开放式投资基金。该基金最初的组合只包括45只股票,与以往英国的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相比,这只基金具有三个新特点:

1. 证券投资基金的组织体系由原先英国模式的契约型改为公司型;

2. 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制度由原先英国模式中的封闭式改为开放式;

3. 证券投资基金的回报方式由原先英国模式中的固定利率方式改为分享收益一分担风险的分配方式。

这种新型的证券投资基金,对投资者有着明显的吸引力。在运行的第一年,该基金的资产就增值为39.4万美元,发展势头非常猛。第一只基金出现后,投资基金在美国经历了第一个辉煌时期。许多投资公司加入证券投资基金行列,使得美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快速发展。到20年代末,共有89只封闭式基金,其持有的总资产已达28.9亿美元,占基金资产总额的95%,投资股东54万人;而开放式基金则只有19只,总资产为1.4亿美元,占整个基金资产总额的5%,投资股东人数为4.9万。然而,19291028,美国股市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又一个投机泡沫破灭了。随着股市崩盘,绝大多数基金倒闭。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遇到严重挫折。

为了克服证券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证券法》;1934年,美国政府又颁布了《证券交易法》;1940年,美国颁布《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基金的宗旨、作用以及运作规范,严格限制投资公司各种投机活动,为基金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这些法律对证券投资基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有效地遏止了基金公司的违法行为,维护了投资者的权益。因此,证券投资基金得到很大的发展,基金规模逐年上升。1940年美国仅有68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值4.48亿美元;而到1979年,美国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发展到524只,资产总值945.11亿美元。

1921年至20世纪70年代是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证券投资基金的成熟

20世纪80年代以后是证券投资基金的成熟阶段。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成熟”而言,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品种和规模增长很快

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品种和规模,在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金融产品。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品种和规模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数量、品种和规模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也呈正相关发展,而基金品种的创新更推动了基金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因此,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占GDP的比例逐年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国际现象

证券投资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欧洲、美国市场外,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的证券投资基金也发展很快,具有跨国性质的证券投资基金也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中国香港的多数基金是离岸基金,由欧美一些著名的投资公司或单位信托公司在香港设立,主要目的是吸引海外投资者的资金。

3.开放式基金成为证券投资基金的主流产品

80年代以后,开放式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增加幅度最大,成为证券投资基金的主流产品。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对全球开放式基金的统计数据分析,全球开放式基金的比重稳步上升。除去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平均而言,开放式基金资产规模大致为同期股票市场总市值的1/3

4.证券投资基金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投资基金不仅在金融创新中高速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着其他金融产品的创新。80年代以后,证券投资基金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产品创新的浪潮。各种形式的基金开始出现,如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组合投资计划等。

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金融创新和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既为证券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要求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与金融创新及金融国际化进程相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下述几个现象有力地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的成熟。

第一,国际融资由银行信贷为主转向以证券融资为主。以证券为主的国际融资格局,一方面要求有充分的证券投资基金予以支持,这些资金靠自然人和中小机构的分散投资是难以集中也难以发挥作用的,由此,通过证券投资基金的组织方式将各国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国际性投资,就成为一种必然;另一方面,也为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运作提供了一个有着充分规模和足够选择余地的投资市场。

第二,金融自由化推进了证券投资的国际化进程。8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走势展开,一方面在发达国家中逐步放松了由1929年大危机后形成的金融管制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也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步伐,纷纷修改原先的证券发行和交易规则,大大推进了证券投资跨国界的展开。金融自由化为证券投资基金进入国际市场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性机制。

第三,科技进步推进了证券交易的国际化进程。80年代以后,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引发了国际间证券交易的技术革命,不仅大大简化了信息传递、交易活动、清算过户等程序,而且使世界各大证券交易中心联为一体,由此,大大方便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作。

第四,金融创新扩展了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空间。80年代以后,期权、期货、互换、远期等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与传统金融产品结合所形成的新产品,大大丰富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越来越多。这使得基金更加适合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在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快速发展背景下,证券投资基金在世界各国得到很大的发展。截至2004年年底,美国共同基金的个数就已经达到8044只,管理的资产达到81068.7亿美元;而香港在2004年底就有208家基金公司生存,管理着4640亿美元的资产。到2005年年底,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已达到52家,其中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家。证券投资基金超过220只,资产总规模维持在5000亿元左右。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济安财富(北京)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