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设备更新:财政力度测算与国债技改复盘
时间:2024-03-15 00:00:00来自:方正证券字号:T  T

设备投资规模扩张对应多大的财政力度

2023年我国全行业设备投资规模约为5.78万亿。2023年我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为4.9万亿元,我们以此来对全行业整体设备投资规模进行测算。截止到2022年,我国工业和农业设备工器具投资占比约为83.56%,按照2017年~2022年的数据线性外推得到2023年工业和农业设备工器具投资占比约为84.84%,据此可以测算得到2023年全行业整体设备投资规模约为5.78万亿。

2024年到2027年每年约有3610亿的增量空间。3月13日的行动方案中提及,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以此推算到2027年整体设备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7.22万亿,对应2024年到2027年每年有大约3610亿的设备投资规模增长。

要实现每年3610亿投资规模的增长,需要对应财政资金的发力。我们假定财政对设备投资的支持力度分为乐观(预算内资金占设备投资的比重每年增长1%)、中性(预算内资金占设备投资的比重每年增长0.5%)和悲观(预算内资金占设备投资的比重保持稳定)三种情形,三种情形下每年用于设备投资的财政支出预计分别增加1000亿、700亿和400亿左右。

1999年-2002年的国债技改与当下有何异同?

一是宏观背景与当前有相似之处,都是在投资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时,连续几年发行建设国债提振总需求,从1998-2002年连续五年发行总共6600亿建设国债,相当于GDP的1.3%;二是国债将支持工业技改作为重点投向,带动总需求回升。1998-2002年设备更新总投资额约1.46万亿,相比前五年的8102亿增长80%。设备更新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也从8.3%提高到8.5%,提高了0.2个点。三是这轮国债支持技改除了拉动总需求外,也在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国债技改项目有何启示?

第一,国债技改的拉动效果是一般建设国债的2倍。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1998-2002年)发行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这五年的建设国债拉动了大约5倍的投资。而按照国债贴息资金265.4亿元,拉动改造投资2810亿元来看,国债技改拉动倍率大约是1:10.6,即拉动超过10倍的投资,是其他国债拉动效果的2倍。

第二,在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时推进技术更新改造,是否会加剧产能过剩?

从上轮国债技改经验来看,在政策设计时会注意防止新增重复产能。一是会控制项目选择,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大产能,即使增加产能,也是增加先进和稀缺产能。二是技改和设备更新最终是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转型升级,因此从逻辑上来看是先进、绿色产能对落后产能的替代,本次设备更新也提出了“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要求。当然,从结果来看,1998年这一轮产能过剩的最终化解是依靠“98房改”和2001年加入WTO带来的总需求扩张,以及供给侧的国企改革去产能,相比之下,国债技改项目带来的需求扩张规模相对较小,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相对有限,更多还是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第三,本轮设备更新钱从哪儿来?

一是特别国债资金可能用于支持设备更新,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解释,超长期特别国债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而设备更新可以嵌入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等领域。并且从上轮国债技改的实践来看,特别国债再次投向相关领域也存在先例。

二是使用已有的中央专项资金。本次设备更新并未特别设立专项资金,更多是使用相关领域已经存在的专项资金。比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国发〔2024〕7号)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利用中央财政安排的城市交通发展奖励资金,支持新能源公交车及电池更新”。

三是贷款贴息。前述国发7号文指出“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中央财政对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早在2022年,央行就设立2000亿设备更新再贷款,并由中央财政进行贴息,将贷款利息降至1.75左右,这一再贷款工具预计将继续使用。

风险提示:统计局固投数据调整较多,可能因此出现测算偏差;上轮国债技改距今超过20年,在比较时可能忽略部分宏观环境、制度的差异;后续设备更新政策出现变化。

  • 浏览记录
  • 我的关注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 涨幅
  • 跌幅
  • 振幅
  • 换手率
loading...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