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刚过,来自一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的研发团队,便火速赶往宁波某零部件上市公司的厂区,并在当地驻扎数日以联合推进研发。
均普智能的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里也是一片繁忙景象:其自研的人形机器人“贾维斯”已初具雏形,稳定行走之余,其还内置了能理解上下文的语音大模型,引得不少高校、科研机构前来参观、学习。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对人形机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到我博士毕业时,机器人还是个不成熟的‘玩具’,所以我先加入了最接近机器人的汽车行业,干了差不多十年。马斯克的一系列动作加快了商业航天和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速度,一切来得猝不及防,更让人感觉,人形机器人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主导了“贾维斯”项目研发的郭继舜,他的职业轨迹与当下人形机器人的产业走势,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互文”。
近期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涨势凌厉的人形机器人板块,在产业端冷暖几何,何时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近日,上证报调研小组深入产业一线,与多位上市公司的科学家、工程师对话,以多视角观察企业,触摸产业脉动。
人形机器人“未来已来”
“马斯克出手后我们肯定要跟上,否则我们与他可能就是两个时代的人了。”刚从产线上下来,中大力德副总经理冯文海感慨道。
身着工装、长年扑在工程上的冯文海,与学院派出身、技术中坚担当的郭继舜,对人形机器人的前景、马斯克所掀起的“鲶鱼效应”,持有高度一致的观点。不难发现,对人形机器人的某种信念感,不只在产业终端的本体厂商,也存在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
将眼光放长远,多位产业链人士均强烈看好人形机器人的前景。
冯文海认为,人形机器人将经历类似手机产业(从老年机到智能手机)的迭代升级过程。即在初期,人形机器人可能只是简单的动作实现,但随着应用的深入,它将不断升级改进,最终走进千家万户和工厂车间。在应用场景上,人形机器人有望率先在汽车、3C、家庭陪护、野外勘探、危险环境作业、喷涂作业、化工冶金等领域率先发挥价值,不断拓展应用领域。
一种更乐观的预估是,一切需要人的地方,都可能出现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在郭继舜看来,各大厂商一定要把机器人做成人形的“偏执”,是因为全世界所有的工具都是为人类设计的,只有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高度、拥有人的运动能力等,机器人才能驾驭更多工具,从而真正具备通用性。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步伐还在不断加快,逐渐从实验室里的惊鸿一瞥,转化为商业场景里的落地生根:如海外企业FigureAI与宝马公司合作将人形机器人引入汽车生产,优必选进入蔚来汽车工厂“实训”……
国内某头部本体厂商的高管打趣称:“人形机器人究竟是骡子是马?今年是要拉出来遛遛的一年。”
老玩家布局各有心法
面对全新的产业和层出不穷的新需求,出身传统零部件行业中的老玩家,如何跟上节奏?
中大力德以减速器见长,是国内少有可以同时提供行星减速器、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的企业。减速器虽名为减速器,但其作用却不止“减速”。走进中大力德的工厂,冯文海指着一款行星减速器介绍:“力与速度成反比,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减速器降低输出转速,以此增加输出扭矩,输出更大的力量。好比传统手动挡的汽车,发动机有几千转但爬坡无力,借助减速器的力量,爬坡就容易多了。”
以当前的主流技术路线来看,人形机器人腰部以下主要使用行星减速器,而手臂部分主要使用谐波减速器。在人形机器人构造中,单个减速器的价值量可能不大,但多个减速器加起来,整体价值量占比则较为可观。
相较于直接入局零部件,均普智能则制定了“两步走”规划。郭继舜分析称,当行业尚未具备toC(面向终端消费者)能力的时候,市场需求主要来自B端的科技公司、高校科研团队,他们对技术迭代拥有最为强烈的渴望。
基于此,均普智能决心先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生态平台,与工业领域的科技公司、高校一起推进相关的核心技术开发。“然后均普可以提供甚至寻找相应的应用场景及市场,再尝试去解决工程化的问题,试着如何将其变成零部件。”郭继舜说。
专注机械精密制造的奇精机械,主要业务从洗衣机离合器等家电零部件和电动工具零部件,向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开拓,现如今也积极尝试在机器人新领域(尤其是工业机器人)谋求更大作为。
而在奇精机械总裁汪伟东看来,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控制系统超80%以美国、德国的供应商为主,国内企业在“本地化生产”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也在与院校合作,共同研究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这些合作涉及通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特定用途的机器人,如船舶和军工领域的应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合作,将我们在机械制造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我们的长期目标是逐步从零件生产升级到部件和总成生产,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汪伟东说。
产业链演进路线渐明
“衡量技术的先进程度,只需要一个参数——1米到底是不是1米?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中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