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的一大亮点是,34个代表团相继对媒体开放,用事实和数据回应热点、直面焦点。其中,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河南、四川等多个经济大省代表团的开放日,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引发中外媒体高度关注。
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各地代表团的政府官员以及来自一线的企业家、科学家和基层工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科技创新、制造业转型、稳外贸、扩内需、提振民企信心、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人民群众政策获得感等方面作出部署、提出务实有效的建议,也传递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信心和底气。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对第一财经表示,经济大省挑大梁,不是简单地贡献更多的GDP,还要在解决痛点、难点、堵点上率先突破,担起加快探索、改革创新的责任,为全国提供更多的发展经验。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重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完成今年的发展目标,经济大省必须强化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当先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等。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将5%左右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宏观政策将继续加力,强化财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统筹协调,在强实体、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等方面持续发力。
以经济大省之“进”支撑全国经济之“稳”,是今年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关键。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约十分之一,连续35年稳居全国第一。广东省提出,今年年度计划投资再次达到1万亿元,将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广东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32.7%,规模占全国1/8,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受到企业供应链多样化以及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等其他地区的影响,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表示,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实施“五大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任何时候都不脱实向虚。加大制造业投入,投的是后劲、投的是未来。将用好“制造业当家22条”“降低制造业成本10条”等政策,再及时出台一批新措施,推动资金、土地、用能等资源要素向制造业倾斜。
挑大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至关重要。多地明确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上海将强化前沿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的布局。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量子科技、Web3.0、AI4S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抢抓布局、加快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江苏将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重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文章,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产业组织先导功能、资源要素配置功能,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浙江代表团开放日上,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提到,当前浙江发展面临着新的成长烦恼,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最大的坡、最大的坎就是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的底层逻辑是人才驱动,关键在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才作为强省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
促进外贸稳中提质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多项举措将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王伟中表示,近年来,一些国家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长臂管辖”,一些企业为规避经贸限制、关税壁垒等,将订单、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大批十亿级、百亿级重大外资项目落户广东,今年1月新设外资企业1947户、增长106%,表明投资者看好中国、看好广东。
中国外贸发展压力确实不小,但企业顶压前行、以变应变、抢抓机遇的决心更大。浙江省工商联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都是最确定的趋势。要保持“空杯”心态,紧抓学习应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数字前沿技术,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式“产学研政用金”体系,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提到,开放心态,应积极践行“地瓜经济”理论,打造产业链生态圈命运共同体。紧紧抓住逆全球化带来的周期性投资发展机遇,寻求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