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以先进复合材料为代表的船海新材料示范应用;完善青年科学家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强深海装备领域的基础研究;以更大力度推动深海作业装备产业发展;支持在自贸区开展大型装备保税维修业务;加快“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产业链的安全自主可控……围绕发展深海装备产业,助力建设海洋强国,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船舶集团七二五所所长王其红:
加强船海材料研究开发
“我国是造船大国,三大造船指标都居世界第一,但高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新材料技术支撑不足。船舶与海洋材料基础技术发展和进步是实现造船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二五所所长王其红提出建议,希望相关方面重视船海材料(含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推动以先进复合材料为代表的船海新材料示范应用。
王其红介绍,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通用海工装备及主流船型材料保障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但在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极地科考船等船型及极端工况条件下的先进材料基础性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材料和技术主要掌握在以欧美、日韩为主的发达国家手中。我国仍然依赖进口,严重影响船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工程过程中的工艺和腐蚀防护问题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作为前沿新兴产业的代表,新材料的发展和进步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方向。这进一步凸显了船海材料技术的领先对船舶工业高端化、领先化、绿色化的决定性作用。
对此,王其红建议:
一是强化重大装备船海材料顶层设计和论证。加大新材料在船海重大和高端装备中的应用,强化以先进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尽快实现更大规模的使用,以新材料逐步取代传统金属材料,进而引领船海装备的革命性进步。
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关注海洋材料和船海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引领未来船舶工业发展。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关注海洋材料发展,关注船海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切实围绕海洋装备、船海重大装备建设对新材料的需求,调动多方积极性,提出新方案解决相关问题,支撑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维护海洋安全和国家安全。
三是围绕船海新材料打造新质生产力。在中国船海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船海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先进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得以广泛应用,将引领船海产业进步和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叶聪:
抵达万米海沟张开“海洋胸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叶聪不仅是船舶设计大师,还是潜过万米海底深渊的“载人深潜英雄”。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对深海空间安全、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更加重视,深海矿产开发装备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去年全国两会上,叶聪提出的加快发展深海采矿装备、保障国家战略资源自给的建议得到了相关方面的重视和及时反馈。今年他带来了关于完善青年科学家项目管理等提案。
我国主要参与载人深潜工作的潜水器有三台,分别是“蛟龙”号、“深海勇士”号以及“奋斗者”号。叶聪参与了以上所有潜水器的设计研发工作。其中,橙、绿、白三色涂装的“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万米级的载人潜水器,目前只有中美两国掌握相关技术。
近日,叶聪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说,他的深潜经历有七八十次,最深抵达过万米海沟。他驾驶着自己设计的潜水器,在深海中不断验证,不断优化。
谈起深潜的感受,叶聪说:“当潜水器还在海面的时候,受高温、风浪以及空间限制等影响,可能会有些不适。但当潜水器真正开始下潜,一切归于平静,我非常享受那种沉浸的感觉。”
叶聪说,如今,乘坐载人潜水器潜入海底并不是一场冒险之旅,而是平常不过的科考行动。“奋斗者”号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下潜,具有更好的操纵性,能够在水下通过通信导航找到目标物,拥有一系列跟万米级深海相适应的技术。
“我国三代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次数超过1100次,有数百名科研人员去过海底探索。”叶聪介绍,从2020年到现在,“奋斗者”号已开展了220多次下潜,其中25次下潜深度超过万米,已有32人到万米海底开展作业。
“大家不要对深潜产生恐惧心理。”叶聪说,科研人员单次下潜通常不超过12小时,其中一半的时间用于深海科考,另一半的时间下潜和返回。关于深海的探索还刚刚起步,欢迎有志于此的人才加入。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设备均处于状态良好的“青壮年期”。叶聪说,希望这样的“大国重器”有更多的人来用。欢迎全世界的科学家来用,共同推动深海领域的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震:
加强深海装备领域基础研究
“在建设强大的装备谱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深海装备领域的基础研究迫在眉睫。”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胡震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