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当下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举措不断出台,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速落地。一方面,多地“白名单”项目快速推出,落地节奏快,项目覆盖面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加大马力,以实际行动推进项目对接落地,加快资金投放。
整体来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自建立以来已取得一定成效。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项目资金逐步到位,项目建设将加速推进,整体对市场的正向影响有望进一步显现,后续相关配套政策也有望进一步完善。
商业银行有序推进实施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1月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明确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随后,两部门相继召开会议,进一步部署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2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商业银行要主动对接协调机制,对推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要及时开展评审,加快授信审批,对合理融资需求做到‘应满尽满’”。2月20日与2月29日,两场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调度会召开,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加快落地见效。
自1月份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部署以来,截至2月28日,全国31个省份276个城市已建立城市融资协调机制,共提出房地产项目约6000个,商业银行审批通过贷款超2000亿元。而根据此前披露的数据,截至2月20日,全国29个省份214个城市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共涉及5349个项目。对比来看,8天内,增加了62个城市,超600多个项目。
工作取得良好开局的背后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部门联合调度,各地与相关金融机构迅速行动,建机制、提名单、抓落实。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城市融资协调机制建立后,多家银行积极响应,通过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现场调研、开辟绿色通道、制定个性化措施等一系列举措,推动项目贷款投放既“快”又“稳”。
从数据的最直观呈现来看,工商银行截至2月22日,已对接约3800个项目,完成审批项目近100个,审批金额约400亿元,并已在广州、北京、苏州、郑州等25个城市,对接近40个项目,新增融资约80亿元。截至目前,农业银行已累计对接超4000个项目,累计授信近500亿元,贷款主体中,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主体占比超过80%。中国银行已经批复及正在审批的项目超过100个,金额超过300亿元,正在进行评估的项目近2500个。建设银行已对接项目近3000个,已审批项目近百个,审批金额500多亿元。民生银行已收到融资协调机制推送项目867个。
从数据背后的实践来看,各家银行的具体做法各有特色。例如,在重庆,工商银行通过成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工作小组”,组建房地产融资业务专属审查团队的方式,为“白名单”项目开辟授信审批绿色通道,实现对重庆市“白名单”项目的全覆盖对接。
在安徽,农业银行聚焦保障购房人权益,实施“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审批”的“四优先”工作机制,率先审批当地首批协调机制项目金额16.8亿元。
为确保金融服务落实落地,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2月27日至2月28日在四川成都、湖南长沙开展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专题调研,成立由行长担任组长的总分行两级工作专班,调配专业骨干力量高效组织项目评审,推动“白名单”项目融资取得新进展。
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也纷纷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积极与名单内房地产项目做好对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办理效率。
“从数据看,融资协调机制成效显著,‘白名单’项目审批、资金发放等进度明显加快,这有助于缓解房企资金压力,促进房企加快建设与交房;同时,也有利于提振市场对房地产行业复苏的信心。”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政策推动下,商业银行积极对接“白名单”项目,部分已经开展贷款融资和贷款展期,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快速落地。随着商业银行有序推进实施,预计“白名单”项目后续还有可能加速落地。
一视同仁分类施策
在银行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过程中,“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被反复提及,这也是政策要求的内容之一。对银行而言,如何做到一视同仁,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是切实促进金融与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对于清单中的项目,中国银行选择了分类施策、逐一甄别,也就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进行项目评估。对正常开发建设、抵押物充足、资产负债合理、还款来源有保障的项目,该行建立授信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