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房地产再次成为焦点话题,如何化解行业金融风险、疏通房企流动性堵点、重构发展新模式,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
“建议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设立房地产预售资金保险机制”“制定系列金融方案促进房地产稳定发展”,各方都在积极建言献策。商品房预售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惯有制度,但自本轮地产周期下行以来,预售制下交楼困难已成为“在喉之鲠”;房企资金普遍紧张,更是当下急需解决的痛点与堵点,关系着后续行业长效发展机制能否顺利构建。
业内认为,从目前官方定调看,后续房地产行业要“标本兼治”化解风险,在需求端政策维持宽松、修复房企自我造血功能,持续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长期来看,要加快适应行业供求关系变化,构建“保障+商品”住房供给双轨制,推动建立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房企融资堵点仍待疏通
两会向来是房地产政策的风向标,今年官方如何定调?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房地产相关内容延续了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多数出现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章节。
报告强调,要“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风险仍是2024年重要目标,当前房企整体资金面依然承压,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压力大,稳住市场主体是今年行业重要工作之一。”中指研究院表示。
当下稳定市场的一大措施,便是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据住建部数据,截至2月28日,全国31个省份276个城市已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共提出项目约6000个,商业银行快速进行项目筛选,审批通过贷款超2000亿元。
中指研究院表示,融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有利于房企特别是民企资金流动性得到改善。随着项目资金逐渐落位,项目建设也将加速推进,对市场的正向影响有望进一步显现。
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也提到了相关问题。今年两会,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制定系列金融等政策促进房地产稳健发展的提案》。
王均金提出六点建议,包括金融机构平等对待房企融资需求、通过“贴息+REITs”模式盘活沉淀资产、地方政府建立城市公共住房基金、设立住房金融互助机构支持新市民购买住房、保障金融机构权益促进贷款积极性、抓好“一城一策”供需土地与房源规划管理。
就前述融资“白名单”制度,王均金认为,该机制对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减少房地产阵痛作用巨大,但由于房产销售下滑,在建项目的未来销售去化预期较难评估,还款周期拉长、如期还款存在不确定性,是银行提供项目融资的最大瓶颈。
为此,他建议各地政府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类似城市公共住房基金,针对未能在合理期限内市场化去化变现、影响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项目,按照政府审核成本价低价收购现房,这样既能增加城市租赁住房,也能打通“白名单”项目的资金链闭环。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融资“白名单”制度更多是为助力“保交楼”,当前房企经营性现金流因销售端低位运行承压,融资端现金流亦受限,需要政策端的更多呵护与支持。
中银证券认为,除了银行贷款之外,房企在债券融资方面也应有更多支持,一方面稳定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今年房企债务到期规模较大,“借新还旧”是防止大规模违约的方式之一。目前房企融资紧迫性较强,部分房企仍有违约可能,债券融资方面急需政策出台。
商品房预售急需新路
除了疏通房企融资、化解行业风险,商品房预售成为一大热点话题。
今年,全国人大代表、浩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会议主席朱征夫拟提交“关于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建议。朱征夫表示,商品房建设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进入存量时代,商品房预售制度会助长房企高杠杆高风险开发模式,建议考虑取消该制度。
预售制度取消会迫使小开发商进行重组整合,市场主体将更优质,楼盘烂尾和违约交付等问题大大减少。对银行而言,担保物由期房变为现房,担保物更集中可靠,坏账风险降低。对整个金融系统而言,供需两端的杠杆率降低,也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取消商品房预售、推行现房销售的问题,在业内争议已久。近两年,多地提出推行现房销售试点,不过目前仍停留在个别城市试点阶段,大规模推行尚有困难。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近年不少城市加强预售资金监管,而过度严格的预售资金监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房企资金流动性。
“预售制改革在稳步推进。”她表示,现房销售试点是重要方向,进一步完善预售资金监管也是重要举措之一,如何在保障项目交付的同时,减弱资金监管对企业流动性的影响、提高预售资金使用效率等,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月7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易纲表示,建议设立房地产预售资金保险机制,允许房企依法合规动用一定比例的预售监管账户资金。
具体而言,由中央财政或人民银行每年按预售监管资金余额的1%提取预售保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