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数字金融是个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政府、监管及社会各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成效卓著,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何破解大型重整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助力企业跨越发展阵痛期……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围绕金融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
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主要围绕“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提交了建议。
“数字金融是个生态系统,迫切需要政府、监管以及社会各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白涛表示。
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坚持立法修法先行。建立健全公共数据集中开放共享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合规流转实施细则,兼顾安全性与流通性,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进行产品服务创新,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是加快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构建联通医疗、农业、林业、气象等行业的公共大数据平台,建立安全权威的算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供给体系,加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基础平台的统筹及利用,提供通用性、基础性智能服务的大模型,避免资源浪费以及潜在风险。
三是加强数字金融监管。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督评估机制,加快研发基于数字技术的监管工具和监管平台,对大模型算法、应用场景等加强监控和防范,确保数字金融发展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中国人寿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在数字金融方面持续发力,依托数据和技术优势努力构建数字金融生态,强化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和专业性,不断拓展客户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四是加快建设数字金融人才队伍。紧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完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数字技术与金融的交叉学科,着力培养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持续健全金融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金融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数字知识和技能。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局长王俊寿:
合力构建金融大监管格局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局长王俊寿拟提交“多管齐下,群防共治,合力构建金融大监管格局”的提案。
王俊寿表示,金融本身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风险体现在两个层面:一种是市场内生的、天然的风险,对此要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做好对冲和缓释;另一种是外在的、人为的、多有风腐一体特征的风险,更应予以防范处置。
针对防控金融风险,王俊寿认为,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综合施治,至少涉及三个层面、六大责任的落实。
第一层面,股东、高管责任是“内环”。这是最核心的,他们既是公司治理的“牛鼻子”,更是风险防控的“主心骨”。但一些大股东将金融机构作为“提款机”,一些高管专注于谋求个人利益,委托代理行为扭曲,这是造成很多金融风险的深层内因。
第二层面,机构、行业责任是“中环”。关键是加强机构自律与行业互律,对风险做到防之于未发,治之于未萌。而目前相关责任落实存在缺陷,有的机构合规管理不到位;行业组织协调维权服务不足,在促进行业良性竞争、形成风险化解合力上作用发挥不够;有的第三方机构出具虚假会计、审计、评估报告,给了风险蔓延可乘之机。
第三层面,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责任是“外环”。通过落实属地责任、兜底责任,强化“五大监管”,织密兜牢风险防控的安全网。过去一段时期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间条块化监管协作不足,存在监管盲区,“防火”不够有效,“灭火”过于冗长,风险处置耗费大量资源。
在这三个层面以外,王俊寿表示,全媒体时代,公众监督与舆论监督对风险防控同样有巨大力量。目前,金融领域的相关监督的积极性、判断力、执行力仍有待提高,“吹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对于各层责任及存在的问题,王俊寿提出三个方面建议:
一是落实好体制,加快形成适应金融强国建设需要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协同性。强化“对监管的监管”,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二是健全好机制,稳预期、树信心、促合规。首先是健全监管全覆盖机制;其次是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发挥各行业协会的自律、维权、协调、服务功能,最大程度靠行业自身力量解决行业自身问题;再次是健全对第三方机构监管机制,明确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实施监管的立法授权,赋予金融监管部门对虚假陈述等违规行为的直接处罚权;最后是健全消保机制。
三是完善好法制,填补空白,减少掣肘,提升实效。围绕“管住金融事,管好金融人,管到关键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