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科研;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新质劳动力”;构筑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平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加快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围绕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陶仪声:
构筑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平台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机构发布的‘2023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看,我国人才竞争力总指数排在第40位,比2013年上升7位,但外部开放度仅排在全球134个国家的第100位。”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陶仪声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加快演进,全球人才竞争持续加剧,亟须进一步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陶仪声认为,当前我国人才国际交流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人才安全问题重视不够;二是人才国际接轨程度相对不高;三是中介服务资源不够丰富;四是关键领域科技人才队伍不足,人才结构配置失衡,高层次人才短缺。
“特别是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技术创新领域国际化高层次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较为短缺,无法满足关键领域产业创新需要。”陶仪声说。
针对这些问题,陶仪声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安全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抓紧构建人才安全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构建与实施科学严密、攻防兼备的人才安全战略。出台政策、优化环境,吸引一流高校的尖子学生和一流科研院所的核心人才出国研学后回国就业、创业,干事、成事。
二是健全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打造适应人才国际交流的开放环境,健全接轨国际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签证等办理程序,为外籍人才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对外开放、开发国外高端智力要素。
三是建立国际化人才服务中介组织和引才矩阵。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持政策优势,大力支持国际化人才服务中介组织健康快速发展,推进全球网络空间的协同创新、离岸创业和柔性流动,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方式。
四是提升“高精尖缺”人才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聚焦现代化高科技产业中心建设,加快构筑开放合作、适应产业优化升级和国际化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平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进一步拓宽尖端和紧缺人才培养和吸纳渠道,提高国际人才使用效能和国际高端人才合作效率,更好地支撑、推动和引领我国创新型经济和生产型经济发展。”陶仪声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辛锋:
强化大型核科研设施综合利用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辛锋准备了两份提案,其中一份提案聚焦推动核领域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利用。
辛锋介绍,我国核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拥有了一批大型科研设施,如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串列加速器等,运行良好,取得丰硕成果。
“大型核科研设施是推动核科技进步、催生源头创新的必要条件,推进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建设和综合利用,是实现核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辛锋表示,随着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变化,对现有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的性能和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现有大型核科研设施数量和性能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
辛锋建议,制定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有偿开放共享制度,提高大型核科研设施综合利用效能;同时建立国家专项经费,确保核领域大型科研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充分发挥作用。
在另一份提案中,辛锋建议积极发展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
“一体化快堆同时具备发电、增殖、嬗变三个功能,是发展快堆的现实选择和较优路线,可能突破核能发展天花板。”辛锋说。
辛锋建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加快推动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发展走深走实。
全国政协委员、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
坚持深度和宽度两手抓
培育“新质劳动力”
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新型显示、智能制造……这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其发展都离不开高端芯片。全国政协委员、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认为,集成电路作为科技行业的算力底座,将充当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质劳动力”,而培育“新质劳动力”需要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郭御风说,为了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实施“强基计划”。“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被设为一级学科。清华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集成电路学院,强化校企合作,缓解了芯片人才短缺。但目前,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发展仍面临挑战。
比如,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