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市场投资生态,引导更多‘长钱’‘稳钱’入市。”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将围绕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REITs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权益救济司法保障等内容建言献策。
中长期资金是市场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中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适配性。”杨宗儒表示。
一方面,中长期资金由于资金端的长期属性和投资运作的高度专业化,可以克服市场短期波动,是股票市场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是重要的资源配置平台、财富管理平台,权益投资的收益对中长期资金提升长期回报水平至关重要,“长牛”“慢牛”,既可以为居民提供相对稳定的财富收益,也可以将巨量的储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配置到实体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更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一同解决居民养老等长远问题。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全面深化改革,市场总量持续扩大,市场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不仅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日益成为保险、社保等中长期资金,以及广大投资者管理和配置资产的重要渠道。
杨宗儒说,随着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更加坚实,能够深入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保险、社保等中长期资金带来长期回报,是市场化方式有效解决“科技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问题的必然选择。
“但一直以来,A股‘牛短熊长’的现象较为突出,制约了资本市场投融资两端的功能发挥。”杨宗儒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市的中长期资金较为缺乏。当前,我国社保、养老等长期资金保值增值需求迫切,“后地产时代”居民财富管理也亟须寻找新的配置方向,通过持续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并将巨量居民资金转为资本市场长期配置力量,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引导塑造更多资本市场“长钱”“稳钱”,既有助于实现A股“长牛”“慢牛”,也有利于提升社保养老等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推动居民财富稳定增长,是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融资结构、促进投融资两端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着力消除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性障碍
杨宗儒说,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能各部门单独作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协同、形成合力,着力消除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性障碍,为中长期资金扩大权益投资创造更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
为此,他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优化考核机制,让“长钱能长投”,继续做好保险、养老金等传统中长期资金的引入工作。针对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年金基金现有的入市障碍,建议以长周期考核引导保险、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留在资本市场。一是抓紧落实国有保险公司3年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试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投资规模,探索优化保险资金股票投资会计核算标准,稳步提高保险资金A股流通市值持有占比;二是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周期的监管指标,引导基金在投资委托环节与投资管理人签署五年以上的长期投资管理合同;三是支持引导年金基金合理设置业绩目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长期限业绩考核结果与资金分配方案挂钩机制,推动全面建立3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四是适时提高个人养老金缴费额度,研究建立个人养老金投资顾问制度,允许非银机构开立个人养老资金账户,试点建立第二支柱年金基金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灵活转换机制,进一步丰富第三支柱资金来源。
其次,改进金融服务,让“短钱变长钱”,积极推动将巨量储蓄资金塑造为新的中长期配置力量。建议发展投顾业态塑造居民资金入市的新模式,引导销售端加快对基金投顾业务的投入和转型,为居民储蓄资金提供高质量的投资顾问服务,尽快发布实施《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推动基金投顾试点转常规。
最后,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创造各类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的市场生态。一是健全分类监管的机制安排,完善市场化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再融资等制度,支持好的公司做优做强,当好“优等生”;二是进一步严格退市标准,及时出清重大违法和不具有投资价值的公司,坚决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三是引导上市公司重视市值管理,督促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切实承担提升自身投资价值的主体责任,推动将市值和估值水平纳入央地国企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上市公司充分运用股份回购工具,加大注销力度;四是强化上市公司分红监管,加大对低分红率公司的约束,更好回报投资者;五是加大对财务造假和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生态。
强化投资者权益救济司法保障
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权益救济司法保障方面,杨宗儒表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仍然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投资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保护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