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探至2635点后深V反弹
在政策利好“组合拳”提振下,A股终于迎来连续反弹。2月8日兔年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全线上涨收官。其中上证指数收涨1.28%报2865.9点;深证成指收涨1.29%,创业板指收涨1.16%。
2024年开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下行,沪指连续跌破2800点、2700点关口,并一度下探至2600点附近。2月5日周一开盘,A股延续跌势,沪指一度下探2635点,全市场跌停股数量破千。市场关于系统性风险的担忧升温。
当天,证监会罕见一日两次回应市场,表示质押和两融风险可控,并增加平仓弹性;同时紧急召开两场会议,“会诊”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6日早间,“国家队”中央汇金公司再次出手救市,表示已于近日扩大ETF产品增持范围和力度。证监会随后给予积极回应,表示坚定支持中央汇金公司持续加大增持规模和力度,将为其入市操作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畅通的渠道。
【点评】在多部门连续发声、短期政策发力后,A股终于在兔年最后三个交易日迎来了反弹。久违的大涨提振了市场信心,杠杆资金风险也得到一定缓释。但10天春节长假之后,这一行情能否持续,还有赖更多积极因素。
吴清出任第十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2月7日消息,中共中央决定,任命吴清同志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免去易会满同志的中国证券监会党委书记职务。国务院决定,任命吴清同志为中国证券会主席,免去易会满同志的中国证券会主席职务。
公开资料显示,吴清出生于1965年4月,经济学博士,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吴清曾在中国证监会工作多年,担任过证监会机构监管部主任、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办公室主任、基金监管部主任等职。吴清还在上海市工作十余年,历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党委书记,上海副市长,上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等职。
吴清履新后,成为中国证监会成立以来的第十任主席,同时也是证监会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后的首任主席。
【点评】吴清拥有深厚的证监系统监管背景,又在政府系统任职多年。在中国证监会任职期间,吴清就因严打基金行业“老鼠仓”乱象、专事问题券商的风险处置工作等受到市场关注。各方对其出任证监会主席也一直有所猜测和期待。此次中国证监会主席交棒,正处于资本市场“稳市场、稳信心”关键阶段,吴清将如何带领证监会,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拭目以待。
1月金融数据实现开门红
中国人民银行2月9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2万亿元,同比多增162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61亿元,均好于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分部门看,1月份,住户贷款增加980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3.86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31万亿元。
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4.29万亿元,同比增长9.5%,与上月持平。从结构上看,1月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委托贷款、政府债券净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同比少增,外币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
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7.63万亿元,同比增长8.7%。狭义货币(M1)余额69.42万亿元,同比增长5.9%。流通中货币(M0)余额12.14万亿元,同比增长5.9%。
【点评】1月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双双创下历史新高,表明实体经济活力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保持在较高水平。1月金融数据实现超预期的开门红,也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助力实现经济良好开局。
未来央行对经济回升向好依然有望保持较强政策支持力度。央行8日发布的《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强调,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分析认为,2024年货币政策仍有加大实施力度的空间。
1月CPI同比降幅扩大
国家统计局2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3%,涨幅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相当;同比上涨0.4%,保持温和上涨。
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降5.9%。食品中,猪肉、鲜菜和鲜果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7.3%、12.7%和9.1%,是带动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
1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内部分行业进入传统生产淡季等因素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同比下降,但降幅均收窄。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点评】1月份,CPI同比降幅扩大,主要是上年春节位于1月份,加之同期疫情防控转段后消费需求增加,导致上年对比基数较高所致。预计在基数和周期性效应逐步减弱、市场需求稳步恢复、惠农益农政策持续显效等各个因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