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托管机构类型,我们可以将北上资金分为“真外资”和“假外资”。
境外投资者需要通过资金托管机构在交易所开通的交易席位买卖A股股票,这些托管机构分为三类:外资银行、外资券商、中资机构。我们把通过外资银行和外资券商席位交易的资金定义为“真外资”,通过中资机构席位交易的资金定义为“假外资”。
“假外资”和“真外资”托管机构数量约为3:7。截至1月23日,“假外资”托管机构数量达到76家,占比31%,“真外资”托管机构数量达到167家,占比69%,其中配置盘13家,交易盘154家。
“假外资”规模远低于“真外资”。截至1月19日,“真外资”累计加仓金额达到11892亿元,“假外资”累计加仓金额仅312亿元,约为“真外资”加仓金额的2.6%。从持股市值占比来看,“真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重达到2.83%,“假外资”仅为0.11%,规模远低于“真外资”。
近期“假外资”大幅流入,集中在某中资机构席位。1月15日至1月23日,“真外资”大幅流出446亿,而“假外资”逆势净买入279亿,其中276亿集中来自某中资机构的席位。
行业层面,“假外资”集中流入“真外资”大幅流出的权重行业。1月15日至1月23日,某中资机构席位资金大幅买入银行(45亿)、食品饮料(40亿)、非银金融(34亿)、医药生物(19亿)和电力设备(17亿)等“真外资”大幅流出的权重行业。
个股层面,“假外资”集中流入指数权重股,“真外资”小幅流入TMT板块个股。1月15日至1月23日,某中资机构席位资金大幅买入贵州茅台(27亿)和中国平安(10亿)等指数权重股,而“真外资”则小幅流入金山办公(4.7亿)和中际创旭(4.2亿)等TMT板块个股。
核心资产仍有“真外资”卖出压力,“假外资”或将继续加仓权重股。
“真外资”对于核心资产股票仓位仍然较高,预期收益率二次下台阶,消费核心资产的ROE和估值水平将中枢下移,“真外资”可能继续卖出。但“假外资”的仓位仍然较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决心,或将驱动“假外资”继续加仓指数权重股。
风险提示:策略观点不代表行业、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盈利环境发生超预期波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