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武汉,阵阵寒意中,证券时报记者来到长江中游第一深水港——武汉阳逻港,看到的却是“航运向东入海、班列向西入欧”的一片繁忙景象。
这里货船云集,岸桥林立,满载的班轮准备启航,向东驶往韩国。不远处的铁水联运场站,装满电子产品的中欧班列(武汉)鸣笛启程,向西开行,销往欧洲。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他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十年后,武汉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200万标准箱,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铁水联运枢纽。
阳逻港的里程碑式跨越,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江航运发展驶入快车道,2022年长江干线年货运量达到35亿吨左右,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80%,成为“双循环”的战略要道。
11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思想认识、生态环境、发展方式、区域融合、改革开放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
长江经济带因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依靠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更好地联通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连日来,证券时报记者深入长江沿线港口、园区、企业,寻找“黄金水道”含金量逐年提升的答案。
通江达海跑出新速度
在湖北宜昌白洋港,从事石材运输的物流企业主郭民清,正准备把一批石材发往重庆。从事运输行业多年,郭民清对于物流成本的变化非常敏感。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一直选择公路运输,现在长江上江船大了也多了,货运远了也快了,不仅营运成本降低,时间也缩短了。
郭民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武汉至安庆为例,航道改善后,万吨海轮可以入港,从上海到武汉的时间由90多个小时缩短到60多个小时。“我这批货从宜昌到重庆只要两三天,且成本是公路运输的1/15。”当郭民清的货物沿江而上时,从武汉阳逻港一期码头出发的“华航汉亚6”已经满载着化肥、无纺布、纯碱等货物,行驶9天后抵达越南胡志明市凯莱港,完成武汉第四条国际直达水运航线首航。
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曾直平对新航线的开通非常欣喜,该公司每年约有5万吨化肥销售到越南,原来要在上海中转海船,不确定因素较多,每一趟运输时间至少半个月,现在10天左右即可抵达,运输成本节约10%。
一上一下之间,长江黄金水道串起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显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对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持续实施的长江航道建设,多式联运、江海直达等运输方式在长江干线加速发展,让长江变成了沿江省份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黄金水道。据测算,航道水深每提高0.1米,意味着2000吨级的货船就可多装载170吨左右货物,长江中游航道可谓寸水寸金。过去10年,交通部门先后改善航道2600多公里,实现了5万吨级海轮直达南京、万吨级船舶直达武汉、3000吨级船舶直达重庆。
一条延绵2808公里的“水上高速”连贯东西,长江航道通过能力显著提升。在浙江舟山港,散货船直接减载至“江海直达”万吨级轮船,航行至长江中游港口就近上岸进厂或上岸改成集装箱,由铁路发运至内陆地区。依托这种“海—江—铁多式联运”模式,从巴西进口的玉米在江西九江港分拨后,被送往我国西南、西北等地,畅通了九江港进口粮食集疏运体系。同时,从海外进口的铁矿石经“舟山—黄石”江海直达航线,运抵湖北黄石,助推黄石建设长江中游大宗商品中转储运基地。
秦尊文说,以发展多式联运、江海直达为突破口,长江成为内陆城市承接沿海地区产业链、资金流、物流链的通道,促进了口岸物流经济良性循环。
数字赋能
“蓝领”变“白领”
高效联通的航道只是第一步,建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显然还需要更智能的“港口枢纽”。12月4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
在长江沿线,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内河港口走在前列,数字赋能正为“黄金水道”运输插上智慧之翼。在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现场,码头的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智能闸口能自动识别过闸的集装箱箱号、车辆车号以及司机信息,每辆箱车过闸平均时间只需要15秒。港区内,蓝色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缓缓开向岸桥下面,完成装载任务后,调度中心远程下达作业指令,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自动驾驶前行。
2016年,阳逻港集装箱铁水联运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其中二期项目由地方政府引入了全球最大的综合航运企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旗下的综合港口运营商中远海运港口有限公司,并于2021年8月开港运营。“内河港口在集装箱化率、装备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和沿海港口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智慧化建设既要有效学习,也要因地制宜。”武汉中远海运港口码头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书记邱金城接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