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一)2024年GDP增速目标宜仍定为5%左右
从必要性看,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速,会出现实体经济低迷、资本市场不振、社会情绪焦虑的负向循环,经济金融社会难以稳定,信心难以提振。有必要将2024年的经济增速目标维持在2023年的水平,即“5%左右”。
从可能性看,2024年是疫后的第二年,疤痕效应逐渐消退,扩大总需求、放松供给约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地方政府活力,稳住房地产这个牛鼻子,中国有可能实现5%乃至更高的经济增速。
(二)居民消费有望继续向疫情前趋势水平靠拢从疫情爆发以来的社零消费走势来看,居民消费确实曾如市场所期望的,多次呈现出向潜在趋势水平加速靠拢的“报复性反弹”,但可惜均被疫情反复、部分房企暴雷等不利冲击所打断。
居民并非没有消费需求,而是被诸多因素所抑制。例如三年疫情导致线下服务业出现供给收缩,至今仍未完全恢复;部分期房楼盘未能顺利交付、居民购房更加谨慎等,导致家电、家具、家装等地产后周期消费低迷;经济名义增速不及实际增速,资本市场表现低迷,导致居民对经济恢复的获得感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居民更倾向于增加储蓄而非消费。2023年前三季度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6.4%,距离2019年同期的67.6%仍有1.2个百分点的差距。
2024年社零消费与潜在趋势水平之间的缺口有望重新缩窄。一是经济名义增速加快,带动居民收入增长;二是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继续恢复,提高了消费的收入弹性;三是线下服务业等供给约束持续放松,为居民提供更多消费场景;四是保交楼、促消费等政策对耐用品消费的支持和刺激。
(三)房地产投资拖累减小,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仍是2024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预计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至4.9%,其中房地产投资降幅收窄至-3%,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分别保持6.6%和8.5%的较高增速。
其一,房地产的拖累减弱,经历近3年的市场调整和稳地产政策持续发力后,房地产销售和投资降幅将会收窄,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其二,基建投资持续发力,2023年年底增发1万亿国债、2024年赤字率或破3%、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都是支撑力量,基建投资将出现开门红。
其三,高端制造业保持高增,受益于产业升级、产业安全需要和金融资源的重点支持。从2023年前三季度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和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额度分别为2000亿元和800亿元,但年内分别仅新增56亿元和0亿元;相较之下,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年内分别新增2001、1813、1456和863亿元,反映出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四)出口受美国补库存周期支撑,增速或小幅回正通常而言,中国出口增速与美国的库存周期和经济增速在走势上大体一致,但2023年三者直接却出现了背离,美国GDP同比一路走高,但美国制造商库存同比和中国出口同比却明显回落。
中国出口形势与美国库存周期更相关。其一,2023年美国经济走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疫后服务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商品消费表现相对一般;其二,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紧张,美国厂商为了满足财政刺激后暴涨的终端需求,下了太多订单,导致库存高增,随着生产逐步恢复又开始去库存,引发中国出口的大起大落。
虽然2024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但美国库存周期将再度进入补库阶段,从而对中国出口形成支撑。2024年美国制造商和批发商均将开启补库存周期,提振我国中间品、资本品、消费品出口,预计出口增速小幅回正,在1%左右。
(五)通胀稳步回升,CPI远离通缩,PPI由负转正预计CPI和PPI同比分别由2023年的0.3%和-3%回升至2024年的1.3%和0.6%,当月同比最高或均可达2%左右。
基数效应决定了2024年CPI和PPI前高后低的走势,通胀回升的斜率则取决于终端需求的强弱,预计与历史平均水平相当。CPI同比将在2月出现明显跳升,主因春节错位所致,2023年春节在1月,2月物价在节后大幅回落,而2024年春节在2月,节庆需求将推高物价。
物价还会受到供给因素的扰动,国内主要是猪肉价格,若生猪存栏能够有效去化,肉价或能脱离当前的底部区间;国际主要是原油价格,OPEC+超预期的减产协议、地缘政治冲突等都有可能推高国际油价。
(六)财政和货币政策靠前发力,加强政策协同财政政策方面,2023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国债,并提前下达2024年度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额度,有助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在2024年达成开门红。
此外,在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紧张和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下,将由中央政府加杠杆来承担更多支出责任或将资金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2024年财政赤字率或突破3%。
货币政策方面,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要求“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