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是资本市场欣欣向荣的动力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亦明确提出要解决上市公司的突出问题,持续提高监管效能。
监管坚守主责主业,久久为功,不断夯实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三年来,监管工作的持续推进与改革成效如何?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近三年,上交所共发出各类工作函2800余封,累计督促48家上市公司解除违规担保1068亿元,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质押比例超过80%的沪市公司家数已由峰值大幅下降,推动40家“问题公司”集中出清;与此同时,支持150家沪市公司披露重组159单,服务推出股权激励方案1079家次……沪市公司市场生态的深刻变化,或成为映照一线监管真抓实干、踏石留印的一扇窗口。
让监管“长出牙齿”
三年来,围绕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上交所积极发挥一线监管功能,强化监管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惩处功能,综合事中监管、事后问责多维度手段,从严整治市场乱象,抑制资金脱实就虚,引导公司专注主业。
首先是精准问询异常交易。在日常监管中,上交所紧盯违法违规线索与重大风险苗头,坚持一问到底、一追到底。一方面,聚焦异常现金资产交易,严防关联方利用资产交易不当套取上市公司利益。譬如,某能源公司原计划以43亿元现金收购关联方电力资产,不仅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现金吃紧,还将大幅度增加公司的关联交易。交易所问询聚焦交易的必要性、大额现金收购的合理性,要求公司给出合理解释。最终公司审慎考虑后减少了拟收购的标的资产,并调整支付节奏,大幅降低公司资金压力。
另一方面,做好并购重组稳慎监管,坚决防止借助资本市场无序扩张和违法违规“造富”。上交所通过问询深挖交易实质,重点加强对“三高”、盲目跨界、规避重组上市、利益输送类并购监管。如某公司拟重组收购实控人亏损资产,标的资产非但经营业绩、毛利水平持续下滑,还存在资金占用的情况。被问询后,这些问题无处遁形,在市场和投资者的质疑下,公司只得终止方案。
其次是违规减持露头就打。大股东、董监高及特定股东等的减持行为往往是投资者价值判断的重要信号。违规减持不仅影响交易秩序,也干扰了投资者的理性决策。对此,交易所坚持对违规减持的高压态势,尤其紧盯绕道减持、恶意减持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近三年共发出公开谴责19份、通报批评46份。
前期,对东方时尚、我乐家居等公司控股股东的违规减持行为,上交所第一时间对有关责任方进行纪律处分,并督促股东尽早回购减持股份,减轻违规行为的市场影响。
此外,针对有的公司股东借道转融通违规减持行为,交易所也修订发布自律监管指南,将相关情形全部纳入规制范畴,不留监管空白。
再次是坚决遏制热点炒作。“蹭热点”“炒概念”刻意引导对公司信息披露的扭曲和误读,不利于资本市场基本功能的发挥。三年来,上交所始终保持对这类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此前,罗曼股份在上证e互动平台回复提问称,公司获得了英国HOLOVIS22项专有技术的国内独家许可使用权,其中包含了空间计算技术。涉及市场热点,回复当日股价涨停。上交所当即督促公司发布澄清公告,说明公司所获得的空间计算技术与市场热点在应用场景、应用领域存在一定差异,避免误导投资者,同时就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全面予以公司及董秘通报批评。
最后是密切紧盯募集资金。募集资金投向一定程度代表了上市公司发展方向,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对投资者的决策影响重大。针对部分公司存在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如频繁变更募投项目、未单独使用专户核算、资金占用、购买非保本类理财等,上交所予以严厉打击。
据悉,监管重点关注募集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达产水平,严限多元化和非主业投资,严格募集资金使用及管理过程中的审议披露要求,提高募集资金使用过程的透明度,严防募集资金违规使用风险,保障资金落到实处。如新宏泰募投部分项目存在到期未完成的情况,未能准确披露,且没有对项目可行性、预期收益进行重新论证,甚至超期四年才履行终止程序。对此,上交所对公司、董秘、保荐机构均采取了监管警示。
有效整治突出问题
在监管出手与多方合力之下,曾经一度被市场广泛诟病的资金占用、违规担保、股份质押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在突出问题越来越不“突出”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凝心聚力推动沪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清欠解保成效明显。三年来,监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协同地方政府、主管机构等打出一套深挖线索、限期整改、政策咨询、从严惩处的“组合拳”,近三年共发出通报批评78份,公开谴责39份。2021年以来,沪市累计督促48家上市公司解除违规担保1068亿元,141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解除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622亿元,沪市公司尚未解决的违规占用、担保余额大幅下降。
以清欠解保为牵引,一批公司的历史包袱得以减轻。以海航控股为例,在多方推动下,公司通过引入重整投资人,以债务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