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这是“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提出五年后,中央对资本市场改革方向提出的新要求。
2023年11月5日,科创板迎来宣布设立五周年。五年间,科创板从无到有,上市公司从0到突破560家,总市值突破6万亿元,总营收突破万亿元;五年间,自主研发填补一个又一个空白,科创板上市公司单年度研发投入突破1000亿元;五年间,科创板公司“成链成网”,在不同行业形成集聚效应,加速创新要素的资源配置。
伴随科创板问世,注册制也破局落地。五年间,注册制改革实质破局,以板块为载体从增量市场推向存量市场,从发行上市到交易、退市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一场系统性的“脱胎换骨”。
科创板五年发展,市场发生的最深刻变化是哪一个?对于这个问题,成功上市的科创板企业有着不同感受。
在君实生物(688180.SH)董秘陈英格看来,最可贵的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为未盈利科创企业提供了在A股市场上市的机会;晶科能源(688223.SH)董事会秘书蒋瑞认为,最可贵的是科创板提供了更灵活便利的融资渠道,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带动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加快形成;在凯赛生物(688065.SH)董秘臧慧卿的眼中,最可贵的则是得益于市场化的上市审核、发行定价、人才激励以及退市机制,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逐渐形成。
在第一财经记者广泛采访的过程中,科技企业、科技投资人反复提到三个词——勇气、底气和信心。在他们看来,科创板的设立,不仅让企业敢于探索和尝试,也让投资人敢于承担和冒险。而这,必将为资本流入前沿实体经济畅通渠道,也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新动力”。
资本可得,为硬核科技创造“加速度”
“近几年,股权投资行业的投资主题大切换,由以前偏模式创新转向以硬科技投资为主。”上海金浦智能科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田华峰告诉记者,现在不配置、不关注硬科技的投资机构几乎没有。
这一变化,在宏观数据上体现明显。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今年9月联合发布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国家财政科技支出也在稳步增加。
2022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为3.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值得注意的是,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超过1.6万亿元,占据一半以上。
从科创板来看,2022年科创板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合计达959.07亿元,同比增长26%。
科技创新和科技投资风潮的形成,来自跬步之积。据田华峰观察,科创板设立后,科技创新和科技投资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比如半导体,以前从设立到上市至少需要10年的周期,但是现在最快5年就能完成,缩短一半的时间,影响是巨大的。
“没有科创板之前,我们相对来说更愿意投资中后期的项目,现在我们敢于往前走,即使很多企业没有盈利甚至刚刚成立,但团队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我们也敢于投。”他告诉记者,上市周期缩短,增加了硬科技企业的创业勇气和信心,同时也让股权投资机构敢于投早、投小。
除了上述变化外,盈科创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曹吉认为,科创板的设立,鼓励了更多硬科技企业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吸引了更多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进入股市。通过登陆科创板,半导体、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公司获得了更多融资机会,加速了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创新活力被激发、创投资本退出渠道被打通,科技创业与科技投资的良性循环生态正在构建中。在田华峰看,如果科技项目得到上市并获得较好收益,退出后相当一部分资金将继续回流到一级市场,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和资本的良性循环。曹吉也称,创新资本退出的顺畅性,有助于支持更多有潜力的创新企业,加速硬科技领域创新项目的孵化和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超六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三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近三成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学历。九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较科创板推出前增长明显。
资本对创新的支持,在上市公司体内循环发生。“借助科创板,我们获得了更多资本支持,保证公司在研发端、生产端提速,目前已在部分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并实现了产品化、商业化,这也能够更好地反馈给资本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奕瑞科技(688301.SH)投资者关系副总裁刘琳告诉记者。
陈英格也表示,科创板加快了创新要素的资源配置,为企业源头核心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加速度。
产业集聚,
为引擎切换补充“新动力”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正在告别以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拉动的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时代,转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科创板的设立与注册制改革的落地,恰逢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经过五年的发展建设,目前科创板已经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
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